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如何提高边远农村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 麻海洋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南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就是小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源泉,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中起重要地位。
  【关键词】 边远农村;小学生;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缺乏发展潜力的学生。”可见,阅读对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多么重要。以此,教师要在解读好《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对阅读要求的同事,了解本地学生的阅读现状,从而找出提高其阅读能力策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作者的思想、态度,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从而激发其对生活的热爱。以下是笔者的认识与实践。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对阅读要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对小学生的要求:小学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享受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为学生打下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边远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现状
  笔者在那坡县百南乡23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只有10%的学生喜欢看书,但是看的多是一些绘本、童话故事,以及一些教辅书籍;90%的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薄,没有阅读兴趣,只是为老师和家长的要求而读书。2.学生阅读速度慢,效率低;阅读时间少,数量也少。3.阅读方法不当,学生阅读能力低,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不会运用学习方法。农村小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非常狭窄,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提高其阅读能力策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是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这就说,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十分重要。学生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老师引导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去,用课内带动课外,课外阅读促进课内教学。以下是笔者提高边远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阅读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也适用与阅读,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发自内心深处去主动课外阅读,并保持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因此,笔者不断地变换手段来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巧用故事,诱发阅读兴趣
  小孩子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就是故事,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道。老师让孩子们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入手,可以激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一次,笔者给孩子们讲《拇指姑娘》故事,当笔者讲到拇指姑娘坐在花瓣上,一边唱歌一边在盘子里的水中飘来飘去正开心的时候,一只又大又丑的癞蛤蟆跳进屋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笔者嘎然而止,告诉学生后面的故事可更精彩呢。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笔者则卖弄玄虚,让他们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便出示《安徒生童话》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到图书室借阅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阅读的兴趣,纷纷去借书。笔者认为,教师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如教学《海伦·凯勒》后,介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了《蔺相如》后,让学生寻找《三国演义》阅读,感受名著的魅力……推动学生兴趣,纷纷借书阅读,在读中去感受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2、营造阅读的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此,笔者尽己所能创建并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阅览室,通过采购等途径添足可供阅读的图书,配置足够容纳量的书桌;室内四壁张贴着“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关于读书方面的标语,这些标语充斥着学生的视野,经常看到或诵读到,都会激发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笔者与学生在阅读中建立美好的情感氛围——对学生阅读成果给予赞同和肯定。例如,对于课外知识比较丰富的学生,赞美他“小书迷”、“小博士”、“成语大王”、“……”为了使校内阅读环境与校外阅读环境协同发展,让村里每个人都阅读起来。笔者与村两委商议:农村书屋除了农产业、畜牧业等科技等书籍外,增添少儿读本;召集驻村老师、以及有阅读能力的村民为志愿者,周末指导孩子们课外阅读,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2018年六一前的那个周末,莫老师指导孩子们古诗阅读,她先让孩子们读诗;然后让孩子找出表示地点、景物之类的词;接着把自己当作诗人创作了一个故事;最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找一首诗写故事。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读书经验告诉笔者积累的重要性。只要学生愿意读书,无论他们的收获是大是小,老师都要给予大力的表扬。
  3.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收到实效是很小的。因此,笔者的教学里常常会有“五分钟故事”、“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 “查阅资料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成果检查,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其阅读兴趣与热情,调动孩子们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的深入。
  (二)教会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
  阅读是获取智慧的重要源泉,只有讲究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才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获得更多更新更有价值的知识。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交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会阅读。以下是笔者的做法:
  第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为了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的良好习惯,笔者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学生阅读后完成“读书卡”,主要记录读的故事名、喜欢的词、故事中的人物等;中年级学生阅读后书写《阅读记录册》,主要摘录喜欢的佳句、精彩片断,写出为什么喜欢;高年级学生阅读,选择性书写读后感,包含出处,主要内容,阅读收获等。
  第二,指导学生用方法去读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知道:精读,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的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略读,就是快速阅读,一目几行的,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比略读的速度更快,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根据不同题材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例如,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的阅读,笔者要求学生每篇课文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力要集中,不要回头读。根据教学要求,《搭石》一课,要求学生在快速读的基础上做到精读,把家乡最深刻的画面、乡亲们美好的情感等批注出来;《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一课,让学生带着题目提出的问题,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每个自然段开头的特点,至于“游隼”一类不懂读的词,它对课文的理解影响不大,让孩子们不管他,继续往下阅读。学生阅读目的性强,脉络清晰,阅读的速度快,效果好。
  总而言之,只要老师不断开拓创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日常教学中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行之有效的阅读技能技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高。
  • 【发布时间】2019/6/11 20:58:40
  • 【点击频次】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