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美育实施策略

 

【作者】 田春丽

【机构】 北京史家胡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把握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特点和思维认识规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并完成美育任务,通过展示科学之美、创设趣学之境、崇尚科学之德、品尝获得之乐,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日常的生活感受上升到严谨的科学研究,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 科学教学;美育;获得感

  “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德国席勒于18世纪末首先提出和建立美育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独立理论研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而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席勒不仅首次提出“美育”概念,而且首次将美育界定为“情感教育”,从而给予美育以不同于德育与智育的独立地位。蔡元培于1930年为《教育大辞书》中“美育”词条所写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基础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要重视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求善求美教育与求真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伦理精神与热爱科学的品质。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重视并完成美育任务,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关键是要准确把握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特点和思维认识规律,由感性到理性,由自发到自觉,将美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之中,通过“陶养感情”的手段完成科学学习的任务。具体教学时可分为展示科学之美、创设趣学之境、崇尚科学之德、品尝获得之乐四个步骤来实施。
  一、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求知欲望
  保持和发展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大自然是一座天然的知识宝库,置身于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学生往往能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是小学科学教学选择教学素材的最佳途径。赫胥黎主张,“在对一个孩子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尽可能利用实物,使教学活动真实”。?我在《花的结构》和《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时,恰逢春季花开,樱花、榆叶梅、玉兰花、海棠花等争奇斗艳。我们先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及周边观察各种各样的花,在学生真实感受花儿创造的自然之美后,提出问题:花儿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这样由课外自然转向课堂,由日常的生活感受上升到严谨的科学研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出花的结构。继而进一步引导:怎么了解花的结构呢?在学生解剖、观察了各种花的结构后,继续设问:花有花柄、花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构成,在我们的校园观察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把学生的学习研究思路打开,使教学再次由课堂走向自然,进一步发展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非常广泛,我所在的北京市史家小学还在三四年级开展了科学校本课程——天文,在天文校本教学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外出观测、指导学生拍摄观测到的星座、星系、星云等天文摄影作品,面对一幅幅奇妙瑰丽的照片,学生深刻感受到宇宙的美丽与浩渺,在拓宽学生视野的过程中同样激发学生对于科学中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兴趣,引导他们由好奇转向探究。
  二、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良好的教学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要做出积极性与感兴趣的示范。“儿童通过观察成人来了解他们的行为,而教师是儿童生活中重要的成人角色。作为一位教师,你可以通过与儿童交流你自己的探究来鼓励你的学生投入更多的好奇心。”?教学中我利用小实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示范方式导入,并形成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重视他们的表达,尽可能的使教学的氛围和谐而愉快。比如在《地球》一课的学习中我先利用wwt软件一步步追踪到地球,问学生:这是哪个星球?学生被课堂上的软件操作吸引,学习的注意力瞬时集中。这时再问:你了解它吗?来说一说。在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表达,给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展开对地球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地球是球体?我先表扬了学生善于思考、乐于发问的精神,然后请同学解答。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后我提示学生课下收集有关于行星的科学界定,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约定下一节课我们对此问题再次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因为老师当堂没解答问题而懊恼,反而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第二课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交流中,教学的开展也更加顺利,师生关系也更和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还秉承史家小学无边界课程理念,将教学不断延深拓展,将教学内容与市区各类科技比赛相融合,让学生感觉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增强课程的意义性和趣味性。
  二、结合教学内容讲述科学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质小学阶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帮助学生在科学课的学习中求善求美,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品质,就必须适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讲述像伦琴发现X射线、弗莱明发现青霉素等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意义的科学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科学精神。比如首师大版第四册《空气的组成》,通过小实验让学生发现空气是有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一部分支持燃烧,一部分不支持燃烧后,提出:你们知道是谁最先经过实验发现空气组成的?这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再利用科学严谨但又相对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的科学故事;再如首师大版教材第三册第一课《科学家的工作》,就集中利用水杉和维生素B1的发现,讲述众多科学家为了验证科学发现,孜孜不倦、严谨认真的进行各种工作,进而补充像我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为了试验而主动感染疟疾,这样利用科学故事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心中对科学家的钦佩感,已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
  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评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获得感
  爱因斯坦在论教育时就认为:“关键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且把孩子引向对于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希望得到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的愿望之上”。④小学生的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他们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引导他们多认识、多感知世界的美好,多给予他们客观、肯定的评价。在课堂评价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尊重和协作,在相互传递、接受、反馈过程中互动发展,让学生通过评价充分感受到获得感。因此教师应更多地让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从而使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自觉地去发现和肯定之所在。北京市史家小学各学科都有课前表达的习惯,科学课也不例外,每节课我们拿出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跟科学有关的内容,可以是科学知识也可以是科学实验,然后生评师评相结合进行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除了得到爱因斯坦所说的“有成效的活动能力”,同时学到实事求是、学到赞美、学到尊重,得到了“社会认可”,真切感受到了学习获得感。在这样的互动氛围中学生不再惧怕展示,对知识的获取也更主动,有些小实验、小制作还展现了学生从“乐学”到“乐用”的转变,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所以学习评价中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同学对自己的肯定,这样的获得感就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延展了学习维度,使学习真正无边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美育,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自始至终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教学和美育的主次关系。美育可以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教师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美育会给我们的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2、108.
  [2]托·亨·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19.
  [3]米歇尔·本特利、克里斯汀·艾伯特、爱德华·艾伯特.科学的探索者——小学与中学科学教育新取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0.
  [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论科学与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32.
  作者简介:田春丽(1977-),女,山东德州人,小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研究。
  • 【发布时间】2019/6/11 20:59:39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