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探讨

 

【作者】 陈仕艳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龙广镇四轮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也就是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现代化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如何进行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下面谈一下,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些认识。
  一、主体实践培养探究能力
  在和谐、平等、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展的权力,使学生拥有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发展,在发展中获取新知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主体实践:
  (一)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二)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三)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例如在《古诗两首》教学中,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这基础上,我不紧不慢地问:“大家能当一回诗人,改一改王安石的‘绿’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被我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教室沉静了片刻,一个学生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老师,我也想改!”“我也想改!”……“好吧!”我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我觉得应该用‘来’!”“用‘满’比较好!”“我认为用‘过’最合适!”“不!用‘到’才好呢!”……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我想,这些词也许当年王安石都用过。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乘热打铁追问一句。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又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咦,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我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充满生机。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像人们染东西一样,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二、找准课堂教学目标努力提高探究效率
  探究的主题往往是这一课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目标,如一位教师上《西门豹》一课,就引导学生把“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作为探究目标。①阅读理解中能统率全篇的问题(往往是课文题目),也成为探究目标。如《亲人》一课,统率全篇的问题就是“谁把谁当作亲人?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为了便于探究,围绕这一大的目标,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它分解成小目标:你怎么体会出——妈妈把老奶奶当作亲人?老奶奶把我和妈妈当作亲人?我把老奶奶当作亲人?②文中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成为探究目标。如《草船借箭》一课,最具探究价值的词语就是“神机妙算”。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以后,教师就引导学生直入探究主题,“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具有探究价值?”“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用心体会”。集中了这一探究目标,辐射全文,以一当十,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探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探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为了让教师们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时,不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除了教师自身要更新观念以外,我们的教育也要来一场深刻的革命,自上而下形成探究性学习的良好环境。
  • 【发布时间】2019/6/11 21:01:17
  • 【点击频次】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