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应用

 

【作者】 窦宽昌

【机构】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胡川镇阳山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教学改革要求实现师生双方和谐共生与发展,目前,课堂教学处于新旧交替的门槛上,教师应该如何把学生从旧的教学模式引到新的探究性学习的轨道上来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几点体会。
  一、点拨探究方法
  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有科学的方法才能行取事半功倍的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
  第一,理解性探究。理解性探究是指对知识内容的准确理解。是一种初步的常规知识的探究活动,代表着比较低的生活水平,但它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的基础,是深入探究不可缺少的一环。
  第二,分析性探究。分析性探究是透过现象深入地探究知识的本质,知识内在因果联系的探究活动。它是理解的最高阶段,是培养学生推理与说理的途径,也是学生对某个问题作出创造性回答的先决条件。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我用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一词本是贬义词,为什么用在这里呢?这就要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个性品质的诸多方面作逐层深入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的回答出来。
  第三,评价性探究。评价性探究包括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两个方面。这是一种为了一定目的而进行的对各种想法、做法、解答等的价值作出判断的活动。在思维层次上,它是一种鉴赏或评价性高于分析性的活动。它要求学生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有能超过教材内容自主地进行评价的能力。
  第四,创造性的探究。所谓创造性的探究就是学生在创作思维的指导下,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而创造出新的知识结构体,或加工、利用原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的一种初级实践活动。科学的设计问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有优先考虑所设计的一系列的问题之间的联系。设计的好的问题应该是一环扣一环,思维不脱节,必须能把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和现实社会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敢于向旧观念和权威提出质疑。要注意问题的多解性,即对设计的问题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不要答案的唯一,只要言之有理。答案越丰富越能训练学生,让学生在思辨中提高文化品味,发展健康的个性。教师在备课时还要注意设计问题的巧妙,科学而有新意。另外,对知识内容的理解要允许不同见解的存在。对内容的理解要多角度去思考,并且从每个角度考虑它的合理性,千万不要随便说“不”,即使学生回答的问题有偏差,教师也要尽量从积极地角度去肯定,同时指出不足,这样就能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学生素质和谐稳定的发展。
  二、强调实践应用
  强调实践应用,突破“探索性学习”的难点。语文学习要充满“探索味”,有时往往需要提供一些非常规性的实践内容。只有在一些朴素丰富的环境中,学生的探索能力才能得以真正的训练。但有时候,探究性学习往往受制于模式化的课本知识而呈现按部就班的弊端,从而使探究缺乏一种“非常规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打通课堂与生活的隔阂,给于学生实践应用的机会,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中提高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性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方面,可以引领学生参与真实的实践应用。生活是无限大的研究课堂,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研究性思维的问题。这些学生的“身边事”、“身边物”,有“亲和力”,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紧密的联系,能激发学生综合应用知识、主动学习新知。例如在每一座城市里,霓虹灯闪烁,广告牌林立,它们装点了城市,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许多错别字。我就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一情况,上街作深入细致调查,发现了许多问题。如:广告牌油漆剥落,有些字残缺不全,模糊不清,错别字很多,引起各种笑话及误会。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怎样发现问题,而且学会怎样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交际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而且学会了合作探究,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在不可能参与真实实践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一定的素材,创设适宜的环境,参与模拟性的实践应用。比如上口语交际《买文具》,老师就可扮做售货员,让学生买文具。在模拟的语言环境中学会如何做到文明地买好自己要买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应切实转变观念,将学生放置在探索者的位置,将学习过程作为知识的探索过程看待,时刻关注让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得以发展,那么,语文课堂必将因浓郁的“探索味”而精彩无限!
  三、赏识探究结果
  曾经盛行的成功教育的主旨就是让学生充分享受的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和更持久的动力。探究性学习更是如此。首先,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要形成结论,要用书面、口头、图表等形式展示,要通过表达使探究结果外显化;其次,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要十分关注,要让学生觉得他们所干的事情是十分受老师重视的,从而热情的投入;再次,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太高,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智力特点,体力特征,果子挂的太高,其味道再诱人,学习上力不能及,也会放弃;最后,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哪怕是一丁点,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再探索的欲望。
  • 【发布时间】2019/6/12 15:16:16
  • 【点击频次】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