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作者】 叶慧华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研读标点,体味语感;二、吟咏诵读,培养语感;三、品析词句,提升语感;四、迁移表达,深化语感。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感;策略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可见,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读标点,体味语感
  郭沫若先生说过:“标点符号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标点符号是语言文字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丰富内涵不亚于语言文字,它不仅可以起到停顿断句的作用,还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或表示疑问,或表示惊叹,或给人无限的联想等等,研读标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我们引导学生感悟“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一组句子时,可以让学生比较,如果将标点符号改为“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会怎样呢?学生通过比较揣摩就知道连续三个感叹号、一个省略号的运用让人充分感受到当时情况之危急,气氛之紧张,让人感受到一场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立刻要发生。如果将感叹号、省略号改为逗号、句号就没有这种味道了。
  又如《安塞腰鼓》这一课,第五自然段“但是,看!”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思考,看的后面为什么用一个感叹号呢?让学生明白在这里作者匠心独运,非常精当地调动标点符号为表达充沛的感情服务。一个感叹号提示读者,引人注目,自然完成了由鼓捶响之前到捶响之后由静到动的急转,表达了无限欣喜的感情。
  研读标点符号,对提升学生的语感是大有裨益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标点,揣摩作者运用标点所蕴涵的情和意旨,学生通过对标点符号的细细品味、咀嚼、想象,会真切感受到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也能表达丰富的情感、意蕴。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能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从而培养、提升了语感。
  二、吟咏诵读,培养语感
  “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文章特有的情趣和意味,往往是难以用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只有通过多读,才能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感受蕴含文中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反复吟咏诵读,会在不经意之间感受到语言的抑扬顿挫、节奏的错落有致,结构的奇特严谨,文章的丰富情感。读既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
  如《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中,天鹅的叫声“克噜——克哩——克噜!”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但是三次出现都有不同的读法。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蕴藏其中的情感,明白第一次是天鹅到来时发出的呼叫声:清脆而婉转;第二次是它们齐心协力破冰时的动员声:有力而坚定;第三次是攻破坚冰后的欢呼声:欢快而热烈。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表情、语气、语速、声调去感受天鹅勇敢奉献、团结拼搏的精神,感受破冰工作的艰辛以及所有天鹅战胜困难后的愉快心情。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了情,读出了意,读出了味,在不断的涵咏、体悟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特点,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情理,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最终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通过指名读、轮流读、引读、赛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从读中训练语感。
  三、品析词句,提升语感
  品析词句,是提升学生语感的关键。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优美词句进行比较、揣摩、欣赏,学生才能真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感悟词语的准确性,体验语句的情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力才会敏锐起来,从而达到训练语感的最终目的。
  如《燕子》一文中“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为了让学生体会“痕”字的妙处,可以让学生把“痕”字换成“根”字进行比较,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之处: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其准确地表现了出来,与后面描写“燕子”成了“音符”相映成趣,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又如《“黑板”跑了》一文中“可是安培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只顾低着头往前走。”为了让学生体会安培思考数学题的专心,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好像”一词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体会到删去了“好像”,句子的意思就变了,不符合事实,课文用了“好像”一词就表示安培心里一直想的是数学题,没有留心周围的行人、车辆,说明他非常专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经常有意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比较、咀嚼,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
  四、迁移表达,深化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因而培养学生的语感,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词句的品味、咀嚼上,还应让学生将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使语感得到强化。这就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语言实践运用,注重读写结合,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感。
  如《钱学森》一课在写法上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的。在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一心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然后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又如《北大荒的秋天》这一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了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句话中“银灰、橘黄、血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很有特色,前一个字代表事物,后一个字表示这种事物的颜色。引导学生感悟这些词的特点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流云还会有哪些颜色?仿照“银灰、橘黄、血红”这三个表示颜色词的样子,也来说说你想象中的流云色彩。这样由读过渡到写。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这些描写颜色词的理解,而且学会了运用,学生的语言感知力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以上所述,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四条有效策略,当然,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还有很多,如在想象中培养语感,联系生活培养语感等等。作为教师,应把握机会,重视学生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 【发布时间】2019/6/30 12:05:15
  • 【点击频次】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