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黄玉琼

【机构】 广西博白县博白镇第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对很多孩子来说,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到了高年级,随着各种已知条件越来越复杂,更是让部分学生“无从下手”,很多同学到了谈“题”色变的地步。所以,怎样让孩子从对解决问题的“厌学”到“乐学”,从对问题的“恨”转变到“爱”,让所有孩子感受到解决问题原来并不可怕,还很可爱,让他们体会到问题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我的做法是“借助图形,感受魅力”。着重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及画图能力,变“教师画”为“学生画”,变“要我画”为“我要画”。
  一、以图激趣,让学生爱上数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浓厚的兴趣才有探究新知的欲望,才有学习的动力。? 
  小学生的学生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学习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讲是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他们对纯粹的文字数学教学并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不仅容易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且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利用画图法形象、逼真的特点,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应用画图法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将画图法巧妙地、有机地、自然地运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到美丽的数学海洋中,能使学生在充分享学习乐趣的同时,潜移默化、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例如:在小学低段中教学整数加减法时,如果只是简单讲述理论知识,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不集中且对学习新的知识没有兴趣,但当拿粉笔在黑板上画下几条小鱼,学生们便开始关注起来,他们由起初只是觉得小鱼可爱并感到好奇到然后慢慢就全神贯注起来,关注老师所要讲解的内容。利用画图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画图法是教师教学的直观化手段之一,简单的画图并不耽误授课时间,却能够使课堂妙趣横生,让学生直接理解所学知识、视听结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以图求解,化模糊为清晰
  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严简,看上去枯燥乏味,缺乏魅力,再加上直观的图形看多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被削弱了,使很多孩子读不懂题意,缺乏解题的自信,更有孩子不愿读题,懒的读题。这时就需要借助于图形,让图形来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用画图法,提高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借助线段图或实物图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还原问题的本来面目,使孩子读懂题意理解题意。在教学相遇问题时用线段图就能很好的让孩子理解“相向而行”“相遇”这些词语,并通过让孩子猜猜他们会在哪里相遇,让他们自己到图上标出相遇点,即能培养孩子的估计能,又激活了孩子解题的兴趣,使孩子乐于参与到解题中来。
  比如在教学“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求这个数”时我出示: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凭直觉大部分学生会列出:84×3+15,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列出84÷3+15那也是对倍数关系掌握的较好的一类学生,只有极个别外面学奥数的学生会列出(84-15)÷3的算式。于是我在黑板上画线段图帮助孩子把倍数关系转化成份数关系:把舞蹈队看作一份,合唱队有这样的3份多15人,在线段图的帮助下,学生一下子领悟到先要去掉多出的15人,求出舞蹈队的3份,再求一份。
  三、画图搭桥,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知识有着很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在面对抽象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学习起来困难重重,无法掌握知识的本质。而画图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数量关系,促使学生对问题的整体把握。教学实践证明,画图是一种最简单的语言,是数与形的有效结合,也是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效载体。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画图意识的渗透,让学生体会到画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如教学这样一道题目:“13个小朋友站成1排,从左往右数,明明排第7,从右往左,东东排在第10,明明和东东之间有多少人?”学生看到题目时都认为很简单,立即投入计算中。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大多是这样计算的:10+7=17(人),17-13=4(人)。显然,学生没有把握题目的要领,究其原因,是题目本身有很强的抽象性。此时,如果教师直接将解题方法告知学生,学生也难以真正地理解、把握问题的实质。于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图,□□□○□□△□□□□□□,借助图形进行思考,用三角形表示明明,用圆形表示东东。学生通过观察所画的图形,轻松地发现明明和东东之间有两个人。这时,教师再告诉学生做错的原因,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了。  
  四、以图促思,化复杂为简单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深度思维的参与,但学生面对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不能在大脑中建构数学模型。这时,教师就需要“拐杖”的支撑,化解教学难点。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画图意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画图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画图能力,使画图成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必备素养。
  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已知长方形的周长为24米,长是宽的2倍,如果将它的长和宽分别增加3米,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读完题目后,难以找到解题的思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图形,从原长方形的周长24米入手,根据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得出原来长方形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为12米,且长是宽的2倍,所以原来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是4米。从图形中学生不难发现,要求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应该用现在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原来长方形的面积。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渗透画图意识,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画图策略的价值,进而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 【发布时间】2019/6/30 12:05:25
  • 【点击频次】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