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对孩子的亏欠不应该以溺爱来偿还

 

【作者】 王 俊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金钟山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留守孩子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孩子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临时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留守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存在“用爱来补偿孩子”的误区:祖辈觉得孩子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因而对孩子过分溺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祖辈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与儿童交流,在孩子的管教问题上只会一味地迁就、迎合,对孩子百依百顺,充当他们的“保护伞”。此外,留守孩子的父母由于常年在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予以金钱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对孩子过分骄纵溺爱。可是这种已经变味的“爱”,无形中助长了留守孩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依赖、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老年人一般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孙子女,对他们的疼爱甚至超过了当年对孩子父母的疼爱。老人溺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那么过分的溺爱孩子,会给他们带来不良的习惯和严重的后果。有一对夫妻,由于忙于工作,孩子从小就交给爷爷奶奶照顾,老人没有多少文化,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言听计从,父母不敢在老人面前训斥孩子,经常为了老人溺爱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大动干戈搞的面红耳赤,影响了彼此的和睦,久而久之,使孩子在父母的面前有恃无恐,任性妄为,给孩子的心灵上造成爷爷奶奶是我的“挡箭牌”“保护神”。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也越来越大,今天要钱买东西,明天要钱同学聚会,许多在父母面前满足不了的愿望,在老人面前就一定能满足,孩子想要啥就要得到啥的一些恶习越陷越深。为此,父母为了孩子三天两头的吵架,感情破裂。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人只是娇惯孩子,没有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导致家庭破裂,在这样下去伤害最深的只有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老人对待孩子溺爱、娇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性格的形成十分不利。要把对孩子的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在是非问题上、在品德行为和主好习惯的培养上,不能迁就,更不应放纵。要让孩子觉得大人的意见是一致的,没有“空子”可钻、没有“靠山”可找,从而自觉地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孩子的父母在拒绝了孩子某些要求后,爷爷、奶奶千万不要背着孩子父母满足孩子的要求,充当“挡箭牌”“保护神”。
  我奉劝老人在带隔代孩子时,不要过分的溺爱孩子,溺爱孩子并不等于真爱孩子,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孩子,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性,还使一家人的关系相处更融洽、更和睦、更和谐。
  在此,需要告诉所有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是,留守孩子非常渴望得到亲人们的关爱,但这份爱,不等于溺爱,不等于包办代替,不等于放任自流,不等于爱不够钱来凑,而是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他们适度的爱。那么,怎样做才算是真正爱孩子呢?
  第一,俗话说,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在留守家庭中,大人们对孩子的爱应是有理智的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则,要能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感情,克制那些无益的激情和冲动。然而,留守孩子的父母和祖辈们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往往缺乏应有的“分寸感”,他们对待孩子常常是无原则的过分宠爱。有的对孩子姑息迁就,任其发展;有的只知道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锦衣美食,却不懂得给孩子良好的精神食粮和思想营养。这样,势必把孩子惯坏、宠坏。这种“爱”是盲目的、有害的。
  第二,爱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就是说,严格要求正是出于深切的爱。所以,留守孩子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不应该被盲目的爱所支配,要“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当然,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对孩子动辄训斥打骂,而是要做到以合理为前提。而且,态度也应该是耐心的、循循善诱的。
  第三,不要对孩子的事情进行大包大揽,要锻炼、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
  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终究是要离开父母和长辈独立生活的。因为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是伴随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领,所以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
  让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习惯,就需要大人给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把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能够做到的事情,以及他们应该承担的对自己、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都要还给孩子,给孩子独立面对社会的机会,让孩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的人。
  有一点需要提醒父母和临时监护人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不能过急,要循序渐进,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提出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让孩子做不能做到的事情。
  • 【发布时间】2019/6/30 12:14:47
  • 【点击频次】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