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 黄杰有

【机构】 广西陆川中学附属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批的农村劳动力不断地涌向城市,涌向发达地区,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促进城市不断繁华的同时却使许多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成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而且常常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性格问题。父母外出打工,与孩子联系的时间相对较少,孩子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二是交往问题。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孩子在与外界的交往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不愿或不敢与他人交往,心理越来越闭锁和内向;另一种是孩子乱交往,不分是“朱”还是“墨”,这就很容易使孩子与品行不良的人员交往,沾染不良习气,甚至导致部分孩子产生“社会交往综合征”。三是自卑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在与同学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缺乏信心,学习积极性不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留守儿童出现这些问题呢?我觉得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缺乏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对我班三十多个留守学生的调查得知,大部分学生的父母是年初出去年底回家的,平时只靠极少数的几个电话来联系,有时孩子想与爸妈多说说话可是爸妈们担心长话费太贵而拒绝与孩子谈心,有少数人甚至一年也不打一次电话回家。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不爱与人交往、少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在性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完全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对孙辈往往疼爱有余教育不够。他们更多关心的是孩子的衣食,对孩子的思想、行为教育则显得比较无力,而这些孩子对爷爷奶奶所说的话也根本听不进去。少数“留守儿童”是由亲戚代为监护,对于别人的孩子,这部分监护人通常采取通融政策,该管的不好管太严;管不了、没办法的,就干脆不管。只要孩子平安、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思想偏差,养成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3.学习的压力大
  “留守儿童”属于特殊的社会群体,学习缺乏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因而显得困难重重。现在农村学校大多数班级的学生人数多,留守儿童多,开设的课程多,缺乏家长辅导督促的留守儿童学起来就更加吃力,当孩子觉得学习困难重重时,缺乏适当的引导,导致他们对学习更加缺乏自信,学习积极性不高。
  留守儿童的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因此,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是学校老师和社会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成因,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建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信任的前提是真诚和尊重。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在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用心费时和学生交往,在交往中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尊重和关心。我班有一个女孩,从上学开始就远离南宁的老家到我们这里跟姨妈上学。逢年过节时也很少与自己的家人一起过,总感到了缺少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从而形成了一种倔强、好强的个性。可是从我对她的观察与交往中我发现她的内心其实是很脆弱的,很怕受到别人的伤害,同时也很想与老师亲近,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就根据她的个性特点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她交谈,鼓励她,从而让她信任我,有什么烦恼都对我说,渐渐地让她变成了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也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再次,可以从家长、同学、邻居等处,了解学生过去的经历。个人的经历、家庭背景等情况往往是影响其当下和今后成长的重要因素,这是解读学生心灵的基础。上述几点是个别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
  (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班级同学和家长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支持系统,对于受情绪困扰学生尤为重要。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用电话、网络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适时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和父母沟通。也可以开展班级活动,给学生安排一个适当的角色或位子,将学生逐渐吸引到集体生活中来,让集体生活开阔他的心胸,温暖他的心房。学校、班级是小学生基本的社会生活环境,如果学校班级生活是温暧的丰富多彩的,必然对学生的性格发生浸润濡染作用,帮他在班上找到朋友,逐渐开朗,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这样不仅弥补了学生家庭生活的欠缺,还为真正锻炼其情感意志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另外,班主任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家长配合老师肩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解铃还需系铃人,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家庭引起的,心理的病根也在家庭。孩子的父母应该明白这一点,老师要引导家长主动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亲近孩子,关爱孩子,给他心理上的慰藉,要设法使孩子能够感受父母双方的关爱,使孩子感受到父母仍是爱他的,虽然离开但不代表抛弃他。如我班的另一个女孩子,是一个中越混血儿,父亲在本市的其他乡镇打工,她和妈妈在家,一次女孩的父亲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是很关心孩子学习情况的,但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外出工作,孩子的妈妈虽然在家但不懂怎样关心孩子,不会与孩子沟通,周末还要孩子跟她去做工,只好叫老师在学校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她的心里所想,女孩子长大了作为父亲有些话也不好跟她说。知道这些情况后,我就留心观察这个学生,发现她上课时是很认真听课的,可是一做作业或考试总是会出现不少的错误。我就多与她交谈,从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她,帮她解开心结,同时也建议她的父亲多抽时间回家陪陪她,有空时也多打电话与孩子谈心,让孩子知道父母和老师都是关心她的。此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教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让留守儿童学会人际交往。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和重视,因此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进行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多数留守儿童内向,不善于表达和沟通,受点打击,闷在心里,关在屋里,不愿见人。长期下去,思想压力大,包袱重,使其身心不能健康成长。因此,让留守儿童学会如何与他人交往是非常必要的。
  让留守儿童学会与人交流,首先应该让他们认识到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的权利和责任,要平等对待对方,要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其次要乐于与他人交往,能够与同伴合作,能够与教师和家长沟通、交换意见。同时,让他们明白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还要关心他人的需要,懂得体谅他人。再次,要让留守儿童学习一些正确的沟通技巧和有效的交往态度,能够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他人,也能够接受善意的批评。最后,要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完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在与他人交往的时候,能够适当迁就别人,随和的态度在人际交往中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迁就是有限度的,随和并不意味着放弃原则,更不等于失去自己完整的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充分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他们心理素质的活动,做到社会、学校、家庭齐抓共管,使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孩子心理承受力和社会的适应力,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 【发布时间】2019/6/30 12:37:12
  • 【点击频次】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