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作者】 温 敢

【机构】 广西北流市塘岸镇凉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在问题解决中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本文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良好习惯的培养;加强学生解决问题模型的训练三个方面对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进行阐述。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良好习惯;数学模型

  问题解决,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四个具体目标之一。在问题解决中,如何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反思总结,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我国著名数学家丁石孙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好学生。”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创新,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要培养学生的的问题意识,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1. 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学观,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营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提供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即提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几个?现在只有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得几个?教师从分苹果的生活例子出发,从分得的结果得不到整数时,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从而揭示古人在测量、计算得不到整数时便产生了分数,进一步学习分数知识。
  3. 提倡敢问、善问、乐问的学习方式。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从不懂的问题上问、可以从所求问题上问、可以从知识结论上问、可以从数量关系上问、可以从生活实际上问等等。通过提倡敢问、善问、乐问的学习方式,大大加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审题弄清题意。
  看到一道应用题,首先要让学生从题目的整体上进行感知,也就是让学生先进行读题,要培养学生反复、仔细、边读边想的读题习惯。低年级教师要进行范读、领读、集体读。读题时要训练学生做到用手指着题目读,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中年级开始培养学生独立朗读、逐步过渡到轻声读、默读,养成自觉通过默读理解题意的习惯。其次找准题中的条件、问题、划出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最后能复述题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促进学生进一步感知题目,提高分析能力。
  2. 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运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1)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数量关系,如总数量=平均数×份数、路程=速度×时间、总价=单价×数量、工作总量=工效、×时间、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各种关系,并要求能熟练地加以运用。并根据数量关系对应用题加以归类,如平均数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2)可以用画图、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如行程问题通过画线段图分析 ,可以使数量关系简化、明了。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列表方法化解学生的解题难度。如行程问题: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走80千米,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3/4,经过3小时候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经过画线段图分析,可以使数量关系进一步明确,提高学生解题的准确率。又如把一根圆柱形木材锯成5段要20分钟,照这样计算锯成9段要多少分钟?很多学生列式是20÷5×9=36(分钟),经过画图分析,明白锯最好一次得到两段,总次数比段数少1,列式应为20÷(5-1)×(9-1)=40(分钟)(3)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如代入法、假设法等。如一件工作,甲乙丙三个人独做,分别需要10小时、15小时、20小时完成,现在三人合作,甲因事途中休息,这样到6小时完成了任务,求甲休息了几小时?可以应用假设法,假设三个人一起做完,算出完成的任务是13/10,超额了3/10,超额的任务就是甲休息几天做的任务,列式是3/10÷1/10=3(天),用假设法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提供小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确定运算方法,列式计算。
  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紧密联系运算的意义确定运算方法。
  例如,当学生分析出要把两个数合并,就联想到用加法;当分析出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联想到用乘法;当分析出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就联想到用除法。当遇到行程问题时,能联想到行程问题公式。在列式计算中要注意不能抄错数,要注意书写格式。做到清楚、整洁、明了。
  4. 养成评价、反思、 检验的习惯。课程标准提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或最后,都要有“评价与反思”的环节,去关注、回顾和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挖掘和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优化”的思想。加强检验习惯和学会评价与反思培养,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在“问题解决”中,明确提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要求。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可以先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合作、展示评价。在合作探究中,要交待探究的目的,探究的方法,探究得出的结论。如可以用下面三组学具和水做实验探究,(1)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2)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通过多次实验,最终探究出结论: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三、加强学生解决问题数学模型的训练
  数学模型思想是数学核心概念之一。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它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模型思想的基本要求,这一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中数量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模型:一个是总体等于部分的和,即求和模式,部分+部分=和;另一个模型是乘积的模型,总价=单价×数量和路程=速度×时间,小学数学中大部分实际问题都可以用这两类模型来表示。 在解决问题中,拓展应用数学模型,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来解答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体验到所学知识的用途和益处,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实际应用带来的快乐。如路程=速度×时间数学模型的建立,从生活中数学例子建立模型:一辆汽车1小时走了60千米,5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可以根据这一模型进行拓展训练,可以解决下面的问题;1、一辆汽车3小时走了18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走到乙地用了6小时,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2、一辆汽车3小时走了180千米,照这样计算,甲乙两地相距400千米,这辆汽车6小时能从甲地走到乙地吗?3、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走80千米,货车每小时走60千米,经过3小时后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4、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分别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走80千米,货车每小时走60千米,两车在经过中点40千米处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通过建立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学习过程、学习材料、主动归纳,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模型思想,力求建构出人人都能理解的数学模型。
  通过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良好习惯的培养和加强学生解决问题数学模型的训练,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发布时间】2019/6/30 12:37:26
  • 【点击频次】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