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立足课标,培智教育I主题 校本教材设计与编写实践

 

【作者】 朱晓玲

【机构】 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根据培智教育新课程目标要求,结合校本课程的7个“I”主题和学校培智教育实践经验,设计了教、练、评一体的校本教材体系,编写了具有校本特色的培智教育三类课程校本教材。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I主题;培智教育校本教材设计;编写实践

  教育部在2007年颁布了《培智教育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2016年颁布三类学校课程标准,但相应新教材至今至出版了一年级的。学校按教材征订单选择统编培智教材,既与课程设置不相匹配,也远远不能适应于中重度智障和新增加的脑瘫、自闭症等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障碍学生的需要。老师们不明白教什么,怎么教?下面以遂宁市船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探索下的I主题校本教材为例,浅谈如何自编校本教材,如何设计校本教材,以及如何通过校本教材编写实践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把教师教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载体教学生。
  一、 梳理课程设置方案,把握新课标目标导向,明确课程设置
  2007年《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培养目标中提出“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的技能”,其中的“生活态度”、“适应生活”都明显指出生活适应、以生活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原则。而在2016年新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各学科明确要求“构建以生活为核心”、“密切联系生活”、“为生活适应打下基础”的目标要求。
  结合本校近六年的实践,按综合-分科相结合的方法,确立了“生活核心-综合课程-主题教学”这一课程建设理念和思路,将培智课程目标进行整合和重新配置,形成了“核心课程-基本课程-辅助课程”义务教育阶段三类课程,并根据本市、本校的特殊环境、培智学生的特殊需要性编写了以“I”爱为主题,以“生活”为核心的七主题、三学段、三类课程的校本教材,即核心课程校本教材、基本课程校本教材、辅助课程校本教材。
  二、 结合本校文化理念,确立单元I主题
  “I”意为我,音同“爱”,恰与本校“上爱若水,全心悦纳”的特校文化契合,具有很强的校本特色。同时“I”是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这一观点,以儿童在言语、游戏、泛灵论、梦、道德判断、科学作业等方面呈现出自我中心的认知特点,儿童不能区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活动变化,把一切都看作与自己有关,是自己的一部份。结合培智学生智龄普遍低于年龄的实际,调整课程建设的视角,用孩子的眼睛和从孩子的认知需求出发,寻找最课程的宗旨和意义,以期实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的目的。因此按照从认识自己开始认识他人和世界的顺序,确定七个教学主题,每个主题均以“我”做主语命名,即我是谁、我在哪、我和你、我知道、我能干、我会玩、我长大了。
  三、结合目标和主题,设计培智教育校本教材
  (一)I主题校本教材构成
  I主题三类课程教材即基本课程教材、核心课程教材、辅助课程教材。 结构上以生活适应、劳动技能为“核心课程”;以生活语文、生活数学为“基本课程”;以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为“辅助课程”;并以“目标-主题”的模式 将核心课程、基本课程、辅助课程有机结合,以达成“生活”这一核心课程目标。 核心课程以活动为中心,设生活适应、生活实践课程,将选择性课程劳职技能等整合到生活课程中,主要完成“生活适应”功能性目标,强调实用实践适应性。基本课程围绕核心课程目标,提供生活语文、生活数学学科知识支持,并落实学科体系目标,完成发展性目标及部分功能性目标,强调学科性、知识性和发展性。辅助课程是对核心课程和基本课程目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强化,在落实综合学科目标的同时,将选择性课程的康复训练整合到音体美课程中,依据学生兴趣特长及特殊需要,补偿缺陷,开展训练活动,实现开发潜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生活情趣,提升生命质量的课程功能。强调休闲娱乐性、康复治疗性、个性化及特色化。
  (二)I主题校本教材设计结构特点
  1、同主题,同教材,跨学科,跨年段。在同一主题下把生活适应、劳动技能两个学科编写在同一核心课程教材里;把生活语文和生活数学两个学科编写在同一基本课程教材里;把唱游律动、绘画手工、运动保健与康复训练四个学科编写在同一辅助课程教材里。在同一类课程教材里,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层次和《培智学校课程标准》把教学要求和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在教材里用红、黄、蓝页面区分低、中、高三个层次的教材内容,满足用同一本教材教学低、中、高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教学、练习、评量一体,即IEP的重要环节“目标形成性评量”在教材中时实跟进并得到落实。
  3、教材以“生活课程”为核心。在编写时以同主题之下的生活内容为素材或载体,同时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的内在规律,结合儿童年龄心理等特点,体现学科知识呈现的逻辑顺序。
  4、教材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四个主题,下册三个主题,共完成的培智九年三学段八学科所有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四、I主题培智教育校本教材编写实践
  (一)全员参与,协同编写I主题校本教材。
  全体培教组教师同研究同月主题、同周主题下不同学科课题、目标、内容,将新课标、I主题与学科知识、学生IEP目标有效结合。
  (二)协同教学实践,建立学科知识体系。
  各学科教师自编校本教材,投入各学科教学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收集学科教学资源,为校本资源库建设奠定基础,如:课堂游戏成立游戏集,认、读、写字的课堂软件系统。
  (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从教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载体教学生。
  通过I主题校本教材的编写,让原学校教师们敢于对教材说“不”,从教教材转变为以教材为载体,以课标和主题为前提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不同需要的学生设计合适的课程教学,同时也能让教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水平在实践中自觉提高。同时I主题校本教材可为一线新教师提供培智教育教学指导,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参考,解决“教什么”的难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版)
  [2] 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 林菁
  • 【发布时间】2019/8/7 15:52:13
  • 【点击频次】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