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陈长忠

【机构】 四川省大英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要使课堂教学活动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从转变学习观念、创设教学情景等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供老师们借鉴。
  【关键词】 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培养兴趣;实现目标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首先必须“动之以情”、“寓教于乐”。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艺术,枯燥乏味地从理论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又怎能激起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和情感呢?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怎能使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达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遵纪守法行为的教学目的呢?因此,我认为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深入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注重情感教学,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
  一、以学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其实质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其潜能,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学生主体观。为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克服下列错误的观念与做法:一是无视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只重视对现实状态的评价,而忽视学生潜在发展的可能性;三是无视学生的差异性。
  其次,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情感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学习道德、法治知识和理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积极活动是连接语言和思维的桥梁”。“求知兴趣的首要和头一颗火花,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材料,对被分析的事实采取的处理方法之中”。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学生,努力创设民主、积极、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可亲、可敬、可信的魅力,进而勇于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感受到教师热切的希望,进而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颖,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那么,怎样才能讲好开头呢?作为教师对教材应有准确把握,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新颖导语。具体来说教师可讲述与本课有关的故事、名言、俗语等导人新课;可在新课开头针对重难点设置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可用一些重大时事作为讲解新课的导语,使它成为引发学生注意的焦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激发情感,推进兴趣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学生“亲其师”,为此,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努力塑造可亲、可敬、可信的人格形象,以激发学生情感,取信学生。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注意塑造自己:首先,真诚的微笑——可亲。真诚的微笑又会给学生以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其次,优良的素质——可敬。教师自身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综合素质,会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而主动参与学习;第三,道理讲透——可信。理论脱离实际,观点不鲜明,都会导致信任危机,从而导致对道德与法治课的消极心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情满怀地授课,用丰富的智慧和生动的语言去感染、启发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兴趣
  直观教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则可以更灵活、更广泛地进行直观教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授《让家庭美德之花盛开》中的“持家之道 勤俭为贵”时,本人首先让学生回顾历史典范,联系学生中“高消费、搞攀比”现象以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然后提出问题“当代中学生需不需要培养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引导学生思考。授课过程既巧设问题,营造讨论氛围,又层层深入合理调控,实现对学生进行勤劳节俭的教育。例如,在讲初二法律常识时,教师的讲解显得苍白无力,学生也感到枯燥无味,于是我在上课时播放视频《今日说法》有关片断,让学生亲自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视频情景为学生再现了案例,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运用幽默,不减兴趣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幽默,可以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进而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基本国策”时,使用“开窗户”与“安纱窗”的比喻。“开窗户”可以使新鲜空气进屋来,但蚊虫、苍蝇也会随之进来,这时“安纱窗”就能挡住害虫入侵,达到了两全其美的目的。因此,我们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原理。
  (五)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实验表明,人在单一枯燥的教学活动下,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则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八年级“珍惜劳动成果”时,带领学生到食堂“参观”被丢弃的菜饭,促使学生认识到珍惜劳动成果、注意勤俭节约不是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开展如:辩论赛,讲故事比赛,社会调查,文艺表演等活动.这样,学生有机会参与教学过程,体现主体地位,从而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完成学习任务。
  (六)设置疑问,培养兴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之重要性。教师要在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有高度又有坡度。问题精妙能很快地使学生兴奋起来,激活思维;而留给学生可望又可及的思维空间,又可激发思考,引发争鸣。这样的提问,既紧扣学生的心弦,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教师一方面要重视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兴趣。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奠定坚实的基础,就一定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就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独具魅力。
  • 【发布时间】2019/8/7 16:18:19
  • 【点击频次】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