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生物课教学策略的转变

 

【作者】 蔺君娜

【机构】 四川绵竹实验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摘 要】 教学策略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相互作用设计等。本节通过对教学内容呈现顺序的调整、尿的形成过程教学方法的改进,使学生能更容易、更牢固地掌握《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一节的知识点,建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策略;类比模型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继人体的营养、呼吸、物质运输的基础上,认识排泄概念及途径,并进一步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尿的形成与排出过程。所涉及肾单位的组成与尿的形成过程较为抽象,而七年级的学生从形象感知到抽象建构过程的转化能力不足,基于此,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教学策略,运用模型类比,能化抽象为形象。
  1、教学内容呈现顺序的调整
  本节教材内容呈现的顺序为:人体内产生的主要废物种类及排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其他排泄途径[1],考虑到糖尿、血尿、蛋白尿的判断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学生对此较感兴趣,故运用“尿液化验单”呈现出的患者的血尿与蛋白尿,结合问题:“医生能根据此化验单初步判定此人的肾脏发生病变,你能吗?”实现带着问题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使教学过程更清晰、更具条理性,将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调整设计为:泌尿系统的组成——尿的形成和排出——人体内产生的主要废物种类及排泄概念——其他排泄途径——课堂小结。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教学策略的改变
  学生要理解并认同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必须正确认识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且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较为抽象,因此,采用类比模型模拟肾单位的结构,运用适当材料类比血液中各成分,结合肾单位模型模拟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尤为重要,运用类比模型能化抽象为形象,促进学生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2.1肾单位的组成教学策略的优化
  教材中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分析了肾单位的组成,由于是平面图,学生对肾单位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依然不足。因此,可运用适当的材料制作类比模型,模拟肾单位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
  运用矿泉水瓶上部、矿泉水瓶底部、红色毛线、蓝色毛线、输液管,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首先,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认识肾单位的组成。接着,小组讨论各材料可模拟肾单位组成中的哪个结构——红色毛线绕成网状模拟肾小球,矿泉水瓶上部和下部组合在一起模拟肾小囊,输液管接于矿泉水瓶瓶盖处模拟肾小管,其余红色毛线模拟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及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蓝色毛线模拟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及肾静脉;再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模具制作,模拟肾单位三个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学生直观感受肾单位的结构。
  2.2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过程的教学策略改进
  教材中,紧接肾单位的组成学习之后,运用资料分析中的表格数据及讨论题,分析血浆、肾小囊、尿液中各类成分含量的变化,从而推导出肾小球、肾小囊的过滤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对该阶段的学生较难,例如:尿素在血浆中的浓度为0.03g/100mL,在肾小囊中的浓度为0.03g/100mL,在尿液中的浓度为1.8g/100mL,学生较难理解肾小囊中及尿液中的尿素均来自血浆,为什么浓度会不相同?另一方面,表格中的数据并未涉及到血细胞的变化,不能体现出肾小球及肾小囊内壁对血细胞的过滤作用。因此,该过程可运用适当的材料类比血液中的各成分,结合肾单位的类比模型,直观呈现肾小球及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再运用表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分析,进一步探讨各成分在血浆、肾小囊中、尿液中的浓度差异问题,巩固尿液的形成过程。
  对该片段的教学,可在引导学生回顾了血液组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将教师呈现的模拟血液成分的材料(花生、黄豆、绿豆、红豆、小麦、水)类比血液组成成分:花生——血细胞、黄豆——蛋白质、绿豆——尿素、红豆——葡萄糖、小麦——无机盐,水——水,再将几种类比材料混合,倒入肾单位类比模型中,学生观察“肾小囊”中有哪些类比材料,从而得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有过滤血细胞、蛋白质的作用的结论。
  3、结论
  (1)运用“尿液化验单”呈现出的患者的血尿与蛋白尿,初步判定肾脏病变部位引入新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肾单位的组成及尿液形成过程的类比模型的建构,侧重直观性,学生通过模型直观感受肾单位的各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直观分析肾小球及肾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促进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在后期完成实际练习题时取得较好的效果。
  (3)通过小组合作建模活动——肾单位的组成模型、尿液形成过程类比模型制作,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体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孙晶.《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教学策略的转变[J].教学研究,2017:252.

  • 【发布时间】2019/8/7 16:35:13
  • 【点击频次】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