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夯实传统文化之基 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 李德霞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三堰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当代小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夯实传统文化之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一直是我们探寻的问题。
  一、创设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营造校园文化环境,能使师生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首先,我校借着均衡教育的东风创建了文化墙和文化长廊。在文化墙上和文化长廊里印刷三字经和古代名人故事等,学生耳濡目染,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创设了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传统文化快餐”一角,建立班级图书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立足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过程理应是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要通过展示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教材中的课文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我们的老师,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如:孙波老师执教的《草船借箭》一课,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部著作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明理,并引领学生走进中华经典名著,做到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妍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从课文注释、阅读提示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引导学生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并与《朝读经典》相结合,引导学生借助文意读懂文言文。郭星老师执教的《揠苗助长》,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从寓言故事中积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还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文化背景、哲理境界等。
  立足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模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另一个有效路径,我们在语文课上已形成了“经典导入——名句感悟——名篇品读——文化延伸”的教学模式。逐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三、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近50%的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了解。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生只知道放假,却不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更不知道其中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情感追求。因此,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利用课题研究性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撰写报告,以网页、演示文稿等形式进行交流。齐燕老师还在课堂上教一(2)班学生做粽子等……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并写下节日氛围和感受。安排一个较长的周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
  四、开展主题活动,陶冶文化情操
  我校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的途径和方法研究》的课题实验,开展了五六年级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演讲活动,三四年级的“经典诵读比赛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知多少”知识竞赛,民间艺术进课堂(手工编织和制作丝网花)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中华经典的鉴赏能力,增加文学修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校走个性化、特色化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学校通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这一路径,陶冶学生文化情操,培养师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丰富文化底蕴,锻造优雅人格,促学生全面发展,促教师修身养性,铸学校特色品牌。
  在大语文的时空里,我们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进校园,“请”进课堂,让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实传统文化殿堂之基,提升每位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净化每个学生的心灵,这是我们每位教师永远的责任和使命。
  • 【发布时间】2019/8/7 16:40:41
  • 【点击频次】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