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导入方法探究

 

【作者】 杨寿海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徳峨镇八科村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能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去。所以,我们要创新导入策略,让学生在耳目一新中进入到新课学习中。
  【关键词】 小学语文;导入;要求;实践策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从上课铃一响,师生进入教室起,就得形成良好的开端。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艺术性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集中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直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情感迅速转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优秀教师总是让开场的讲话像磁铁般地吸引学生,使他们获得首次深刻的感知。新课导入的目的就是把“教”的目标最终转化为“学”的目标。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那么,新课导入就应该各具特点,模式化的导入内涵浅,不能很好体现各类教材的特点,形式单一乏味。长时间运用某种导入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产生不良影响,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 
  1、质疑设问
  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式,提出疑问,促使学生探求答案,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我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小河与青草》,在板书课题后,学生意想不到教师这样发问:“小河为什么这么清?青草为什么这么绿?”学生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质疑设问,目的是以“疑”作为学生“思”的先导。所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学《乌鸦喝水》,有的设问:“谁见过乌鸦?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的回答各异,却无助于阅读理解,效果适得其反 
  2、故事诱导
  对低年级学生,上新课前可以先讲与课文有关的故事,再接触课文,激发其学习兴趣。对高年级学生,可通过先讲妙趣横生的故事,介绍富有哲理、生动感人的趣闻,描述栩栩如生的生活事例,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例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联系《一个真实的故事》及音乐导入。 
  3、联系旧知
  借助与新教学情境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对新知识进行预测、设想,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一般来说,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能产生好奇心,但要转化为学习兴趣,则必须借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新奇的信息,学习者一般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选择,只有与旧知识建立起联系的新信息,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例如,在学习《静夜思》这首诗之前,先让小朋友说说你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能背给大家听听吗?激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通过联系学生的旧知,顺理成章出示《静夜思》,学生学起来也是水到渠成。 
  4、创设情境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6》,先让学生观察沙滩和大海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大海的美和小孩在沙滩玩耍时的快乐情景。在出示情景画面的同时,播放《赶海歌》,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创设情境的基本要点是“情”与“境”,通过“境”来表现和感染“情”,通过“情”来深化“境”。因此,使用这种方法,最本质的要求是根据“情”来创设“境”。 
  5、直观演示
  演示实物标本、模型、挂图,或搞些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丰富感性知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获得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的愿望,再点明新课的主题。例如,教学《乌鸦喝水》,我准备了一些小石子和一个瓶子,然后瓶子里放半瓶水,让学生起来把石子一个一个放入瓶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再让他们接触课文。这时学生就能带着好奇的心理主动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气。 
  6、分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分析标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摸清思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思考议论:“读了课文的题目,你自己想到了什么?”老师耐心启发,学生却无法想出“什么”来。教师只好告诉学生,读这篇课文,应该想到“挖井人是谁”,“什么人吃水”,“为什么不忘挖井人”。同一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年级为什么导而不“入”?这是因为脱离了学生的知识基础,标题里的“忘”、“挖”、“井”是生字;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城镇的小学生有的只知道自来水,不熟悉“井”;背离了年级要求,对一年级小学生这样进行审题训练,要求偏高,脱离实际。 
  以上的介绍仅是举例而已。艺术性导入新课的方法,因文而异,因班而异,门径各异,灵活多样。但切不要摆花架子,要实中求活,要将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起。叶圣陶对“导”说得最为切中:“‘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在设计导语时,要了解学生,根据学生求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感知,使学生很快入境,从而激发学生自读自悟,真正做到“课伊始,趣亦生”。
  参考文献:
  [1]章慧芳,小学语文新课导入的设计方法例谈[J].考试(教研),2011年。
  [2]田玉春,语文新课导入八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年。
  [3]周娟,例谈小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J].新课程(小学版),2008年。
  • 【发布时间】2019/8/7 17:31:52
  • 【点击频次】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