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坚持“五性”,有效推进“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

 

【作者】 廖文金

【机构】 四川乐山市井研县教育科学研究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从2016年起,国家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活动是其核心之一。笔者认为,只要坚持活动指导的原则性、活动体验的生活性、活动主体的互动性、求知的探究性、活动过程的评价性,就能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优化。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小学生;学习活动

  从2016年起,国家将义务教育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升小学生社会道德品质的核心教材。教材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编排,打破德育教材的灌输性、说教性特点,实现了教与学的互动,探究性地将生命经验融入其中,科学地将“教育律”与“内容律”有机整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怎样才能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优化?笔者认为,坚持活动指导的原则性,坚持活动体验的生活性,坚持活动主体的互动性,坚持求知的探究性,坚持活动过程的评价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活动指导的原则性
  将小学、初中政治课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无疑是教育主管部门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响应。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将青少年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坚持从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今,法治成为每个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作为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还是作为学生成长的素质工程,将法治纳入义务教育内容体系乃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法课就是政治和法律课,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树立以国为荣,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宣传社会正能量,培养热爱社会主义中国、有崇高道德情怀的公民教科书。我们教育者就是要通过教材范本、学校文化、班级团队、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引领等平台,逐步、规范、有序地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活动体验的生活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把儿童生活经验、儿童身边的事作为内容的主体,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体验,形成一些自己的认识,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教材中围绕学习活动的设计,总体上是基于学生经验的,提倡向生活学习、向榜样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批判中反思。道德与法治课程着眼点就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唤醒、利用、加工、丰富和提升。
  在人教社三下教材8课《安全记心上》中,开篇从“平安出行”导入让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及时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问题;接着对“不让溺水悲剧发生”,重点学习游泳安全,树立安全意识,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然后引进“119的警示”,重点学习用火安全,遇火时的自救;最后“安全通行证”对前三板块的概括和升华,了解意外伤害发生后的自救自护知识,提升自我防范能力。整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就是从学生最熟悉的斑马线、红路灯让学生体验,将交通安全、防水安全、用火安全融会贯通,最后再系统提炼,再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安全问题。
  三、活动主体的互动性
  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双边互动关系。教师要采取多措施、多视角调动学生互动,主动积极学习。通过精心策划教学设计,切实达成教学目标;通过重视布置课前任务,适当分散教学难点;通过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努力营造课堂气氛;通过关注学生个体,从知识、情感、意念三个方面塑造学生。道德与法治虽以“教材”名之,实则是“学材”,“学德教材”,所有的环节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就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辅助者、指导者,教师与学生要有必要的互动,要“真”动,动“真”。
  在人教社二上8课《装扮我们的教室》中,本课学习活动分4个板块,即他们的教室好在哪里、我们一起来设计、大家一起来动手、我们的教室更漂亮了;在第一环节中,有走访、参观、互动的体验活动;在设计环节,学习小组各抒己见,即独立思考又小组互动;在实施环节,孩子们个个实践参与、人人互动出力;最后展示装扮成果,教室变漂亮了,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幸福,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知道“团结就是力量”的哲理。
  四、活动求知的探究性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向自主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并在不断纠正错误与失败走向正确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领,启发学生掌握有效的探究方法,使之“善究”,及时评价与赏识,使之“好究”,把我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方案,实验搜集数据,分析论证,评估。
  如在人教社三上3课《做学习的主人》一课学习活动中,对“人人都能学习好、多在心中画问号、我和时间交朋友、好经验共分享”四个部分都能开展科学的探究学习,让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良好的经验、珍惜时间等汇报交流、实践验证、因人而异、适度引导 ,学月、学期或学年再进行归纳、比照、回头看,最后让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安排、快乐休闲、学习方法和目标要求。 
  五、活动过程的评价性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个体在不同生活情境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引领,综合运用各种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时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和关键能力。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采取实事求是、零距离、针对性、激励性等灵活的评价方式,关注活动过程评价。对学生出现的与教师所提问题无关的回答或者想法不能简单地用对错来评判,教师应注重保护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教师应面向全体,关注学生情感、自信心,倡导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因小学生年龄小,经验缺失,判断缺衡,对一些社会发展、道德现象、法律法规等朦胧,不能判断,故教师在学习活动引导上,务必坚持正能量,坚持评价标准。在对待社会“个人与集体”、“经济与情感”、“道德与法制”等问题时,要积极引导,正确评价。
  总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学习活动指导的原则性、学习体验的生活性、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学习求知的探究性、学习过程的评价性,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引领,从娃娃抓起,聚焦儿童生活与成长,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一定会得到全面、有效提升。
  • 【发布时间】2019/8/7 17:33:11
  • 【点击频次】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