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感培养

 

【作者】 贺小禾

【机构】 湖南省永兴县先锋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有“语感”,数学就有“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建立联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那么如何理解“数感”?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感呢?
  一、数感的认识   
  数感是人们对于数及其运算的一般理解和感受。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也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联系,如“这个会议室好大呀,可以坐300人吧”,“你的身高有一米七吗”,象这种把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就是一种数感。 数感就是会“数学地”思考,数学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超市购物,就要考虑购买每种物品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每个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具有数感,会“数学地”思考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看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数学地思考”,这才是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所以说,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二、数感的培养  
  (一)体验生活中的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周围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例如,在“认识9”之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个数?”学生找的有:挂历上的9月、9日;妈妈给了9元钱;钟面上的9时;王阿姨住在9楼,哥哥9岁,爸爸买了9个苹果等等,体会9的大小,培养计数能力。在学习“千米的认识”之前,让学生感知从“家中”出发,走到学校的路长,体会这段路的长度。
  (二)在活动中发展数感 
  学生在头脑中一旦形成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就会有意识地运用它们来理解和认识有关的问题,逐步发展数感。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伙伴,在这个伙伴的带动下,学生更容易主动地获取知识。“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枯燥的数学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分,最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就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在教学活动中组织猜数游戏,能很好地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如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们能猜中吗?”  学生甲逐一猜数:3500、3600、4100……显然,无章可循,很费周折。学生乙则提供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答案。 “这个数比5000大吗?”“对!” “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 “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 …… 可见,这种游戏活动,使学生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学生在比较中,通过能够见到的、感知到的比较数的大小。 
  (三)表达交流,优化数感 
  《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巩固练习中,我让学生估计图中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学生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汇报时学生仅说出了估计的结果,而且说出了方法:有的是看出来的;有的是量出来的;有的是比较出来的……。比如一个学生说因为④是③的一半,而③用三分之一表示,所以④用六分之一表示。在上述表达交流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交流,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体会别人的想法,虽然是一样的结果,但却是不同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增值,思维品格得到提升,估算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形成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了数感。 
  (四)在解决问题中增强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 如在学习了平均数后,调查小组成员每人的奶奶各多少岁,爷爷多少岁。然后让学生估计算一下,平均年龄约多少岁? 再如:估算上街帮妈妈买菜,大约需要几个素菜,几个荤菜,每种菜价约多少元,共要带多少钱?通过以上实践,我们可以认识到:只要持续地利用“数学现实”原则,充分挖掘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内容,遵循儿童认知的心理特点,找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点,有的放矢,防止偏差。就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神秘,枯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它就在我们身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使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及主动性;认识到日常生活和国家建设都离不开数学,使学生理解数学应用的价值和魅力,从而抱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总之,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我们要认识到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 【发布时间】2019/8/7 18:08:43
  • 【点击频次】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