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作者】 彭学锋

【机构】 四川省西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能够认识到朗读对于学好语文的重要性,以及找到高效朗读的方法至关重要。朗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记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语文;朗读;方法;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因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想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必须重视朗读这个备受关注的小学语文改革的焦点。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
  一、情景中训练,在于趣
  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一个逐步感悟,逐步深入的过程。苍白的语言,单一的情境会将感情朗读陷入一潭死水,显得僵化、枯燥。这样的朗读怎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又怎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深入与理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浓厚的兴趣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激发读的兴趣。
  激发学生读的兴趣,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创设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重在教师的因势利导,创设情境,将兴趣转化为学生主动朗读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就想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只要学生爱读书了,他们朗读能力的提高就指日可待。
  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下展开朗读,就能读得有声有色了。
  二、精读中领悟,重在巧
  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精读是重点,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教师的点拨应以学生的读为根本,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良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如教学《鱼游于纸上》时在初步分析了课文后,我问道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青年仅仅会画、认真。显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为此我没有马上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以读为主,让学生找找文中描写青年平时认真观察金鱼句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聋哑青年能把金鱼画得栩栩如生,来源于他平时对金鱼的细心观察,显然是教师的分析和讲解所不能达到的。
  三、诵读中表达,在于情
  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后,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在教师讲解、分析基础上获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体验和情感的共鸣。一篇文章内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读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通过抑扬顿挫、长短徐疾的朗读,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感悟文章的真谛,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真挚感人的文章,我在引导学生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朗读的重音、停顿、音调和情感,把朗读的自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了渲染气氛,我特地为课文配上了音乐,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经过,配上轻松欢快的音乐,两个人吵架后各自的感受,则配上忧伤的音乐,松鼠和小熊化解矛盾的过程则又配上了欢快的乐曲,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感染了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很快进入了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读得极富感情,直到课文读完了有好多学生还沉浸在两个小动物纯洁的友谊之中。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位重视语文教学的老师潜心努力,充满.情感的课堂朗读定能在学生、老师和作者这三者之间的心灵架起一座缤纷的彩虹。
  • 【发布时间】2019/9/6 10:54:23
  • 【点击频次】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