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论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作者】 黄彩凤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芳林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的思维能力,本文将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用比较法培养学生思维等六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是大脑创造性意识活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加工改造知识、消化吸收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如果没有思维能力,就无法获取知识。所以,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始终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做了如下的探索与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先引领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的求法,然后创设情境:如把圆平均分成16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如果再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就会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那拼成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呢?这种设问的思维方式可以让学生弄清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人人都有话可说。
  然后,教师集中全体学生的智慧和正确的意见,引导学生得出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长方形的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是圆的半径。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建立了长方形和圆的空间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就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由此可见,在教学中适当的设问,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值得注意的是,设问应围绕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来设问,并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来设问。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现规律,学会知识。
  二、应用比较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内容和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往往一字、一句之差,意义和解法就不同。对易混淆的知识,充分运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的知识,辨别相关知识,建立认知结构,优化解题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认识公顷》的教学: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面积单位?
  生: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师:你能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填在括号里吗?
  1.一张身份证的面积约是45(  )。
  2.一间教室的地面面积约为60(  )。
  3.我们学校操场的占地面积约为2(  )。
  师:前两题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第三题学生犹豫了。
  师:看来,这里需要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
  生:(脱口而出)平方千米。
  师:不少同学根据经验推想出了“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单位,真了不起!那你能继续推想一下1平方千米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吗?
  生:1千米。
  (教师出示学校平面图,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学校四周每边的长度在100米左右,比1千米短多了。)
  师:那你认为学校的面积有1平方千米吗?
  生:差远了。
  师:看来我们要填的这个面积单位应该在平方米和平方千米之间。它是什么呢?它就是公顷。你们认为公顷这个面积单位是边长为多少的正方形的面积?
  生:是100米吧。
  学习公顷这一面积单位时,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有很多经验,他们学过了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认识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面对“填一个更大的面积单位”的需求,学生自然地会想到将长度单位的学习经验类推到面积单位。这是学生从自身的经验背景出发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是在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直觉”。面对这种直觉,不少教师都选择在尴尬中回避(或轻描淡写地否定),然后自顾自地展开后续的教学。殊不知,这种直觉正是学生防止知识混淆、完善知识结构的生长点。这里,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学生的“经验直觉”,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类比,让学生在“推想—否定—再推想”的探索过程中,找到知识产生的根,逐步辨别了与公顷相关的知识,建立了与公顷相关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
  三、加强表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的语言表述过程反映了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语言的发展将会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分析思考问题,尽量让学生动口去说;训练学生说话的灵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根据“科技书有5本,故事书有15本”可以想到哪些问题?
  很多同学会想到:“科技书和故事书共有几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几本?”“故事书比科技书多几本?”也有的提出:“故事书的本数是科技书的几倍?”“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几分之几?”还有个别同学会提出:“如果把几本故事书换成科技书,则两种书就一样多?这种练习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更使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动手操作,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我国自古就有“心主神志”、“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这类俗语和成语,形象地说明了手与大脑的密切关系。手是人触觉的主要器官,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因为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设动手的机会,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七巧板拼图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在掌握基本的拼图要领及照着图形拼图后,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来。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想象,拼出的作品丰富多彩,连学习较困难的学生也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小帆船、小松树、小白兔等等。这样的操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五、提示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清晰有序是思维的基本要求,所以要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提示思维操作的要领、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例如在“教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根据应用题的特征,引导学生按以下五个步骤进行思考:
  1.找——找题中关键句;
  2.定——确定单位“1”的量;
  3.画——画线做图;
  4.想——想所求问题与已知条件的关系;
  5.解——列式解答。
  经常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能按一定顺序展开分析,思路清晰。这样,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六、培养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
  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思维,教师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特性。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在多设计一些探索性问题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如设计一些具有一题多解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质疑可能解,探究可能解,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教师还可以故意引入一些速感型问题,迷思学生惯性的犯错,在最后教师将正确答案指明出来,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从而在往后的课堂上,他们的思维将更具逻辑性,更紧密,不断得到发展;其三,教师还可设计一些研究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研究型问题具题型广泛,形式灵活的特点,十分适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培养思维意识。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只要教师把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始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 【发布时间】2019/9/6 10:56:34
  • 【点击频次】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