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探究与小学数学学困生和谐相处的对策

 

【作者】 黄苗山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道西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师生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其中教师与学困生之间的矛盾表现的最为突出。
  学困生课上注意力差、作业完成质量低、成绩差等缺点,已经成了教师的“心病”。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往往喜欢采取讽刺、挖苦、恐吓甚至体罚的手段来解决,而结果往往收效甚微。于是又采取了请家长的办法来解决,而家长的方式更加简单粗暴,直接对学生拳打脚踢。这样做的结果不但学困生的成绩不能提高,而且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表现在:
  1.影响师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教师长时间生活在愤怒与压抑的情绪中;学生也长时间的生活在被压迫、痛苦、指责中。
  2.强化了学生厌学的情绪。在学困生看来,学习给他带来的只能是嘲笑、讽刺与打骂,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理解为学习就是痛苦,厌学也是必然。
  3.埋下了暴力的种子。学生儿时的这些经历,会让他认为暴力是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最好方式。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笔者认为教师只有以爱学困生为出发点,从理解学困生入手,采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成绩,才能与学困生建立和谐的关系。
  以下是我与小学数学学困生和谐相处的几点做法:
  一、教给学困生提高成绩的方法
  其实哪个学生不想考一个好的成绩、不想得到教师的表扬。学困生之所以成绩差,并不是他们不想取得好的成绩,而是他们缺少能取得好成绩的学习方法。
  我在进行多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教学时,发现学困生张雷与王刚的计算能力差的弱点,一节课下来,他们俩的习题竟然一道题都没对。
  在本单元后面的学习中我对这两名同学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帮教方式。对于王刚我采取了“跟着走”的方式:我上课讲,王刚也像普通同学那样跟着学,回家作业,也同其他同学一样。这样的办法,不但没能使王刚有所进步,而且由于他做一道题错一道题,大大降低了他学习的兴趣;而对于张雷,我采取了重基础,降低标准和要求的办法。作业只给他留口算题,他就觉得作业好完成,也愿意完成。以前总是让他一开始就做繁杂的计算题,总是错,于是他对数学就没了兴趣。但这次做的是口算题,很容易就可以做对,正确率越高他越有成就感,就觉得其实数学没有那么可怕。我也趁这个机会多给他一些鼓励,慢慢的他口算的准确率越来越高。我就给他适当的增加习题的难度由原来的口算变成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等他多位数乘以一位数的乘法计算熟练后,自然多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就不成问题了。由于他看到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像别人一样做出复杂的多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题,就更有成就感,也更加自信了,同时也对数学更有兴趣了。于是师生关系也由此而拉近了,他更相信老师真的关心、爱护他;我也觉得他没有想象的那么笨,只是自己以前使用的方法不恰当。
  转眼间单元测验到了,张雷考了70分,而王刚却只考了43分。两人竟然相差了27分。
  其实我的这次实验就是受艾宾浩斯的“间时学习法”的启发。我让王刚和其他同学一样,在一节课的时间里集中学习多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结果王刚的学习效果很差。而对于张雷,我不急于让他一节课就突破对于他来说难度极大的多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而是把这个难题分解成:口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多位数乘两位数三个部分,再选择不同的时间逐一突破这些小问题。这样做不仅分化了学习的难度而且提高了张某对知识的记忆效果。
  因此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的批评学困生成绩差,要因材施教,教给学困生一个具体的方法来提高成绩。
  二、重视知识本身,更要重视学生的情绪
  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给学困生补差时,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知识上而忽略了学困生的情绪,这样直接影响了补差的效果,而教师们往往又在补差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对学困生大发雷霆,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让老师自己生了一肚子气,学困生也吓得情绪更加低落,更别提补习知识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要求,教师越是把注意局限在知识上,学生对自己学习上的成绩就越冷淡,学习愿望就越低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在补差时不仅重视知识本身,更重视学生的情绪。
  某天下午,我把我班倒数后三名的学生集中起来补课。(这三个学生智商的平均值只有80左右)我还是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先给他们讲角的分类,并让他们作了记录:锐角小于90度,直角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平角180度,周角360度。讲完后给他们5分钟时间记忆,5分钟后验收。其实结果很出乎我的意料,就这么点东西竟然没人记住。其实我当时非常生气,但转念一想其实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比别人成绩好呀!。
  于是我改变了方法,采用比赛的方式,我说角的度数让他们猜属于哪类角,并允许他们翻阅笔记,比一比看谁能最先抢答上来,就给谁的名字下面加一个五角星。比赛开始后我为了降低难度,先说了一个30度,就这样他们还在笔记上查了一阵,王某第一个举了手:“30度是锐角。”我说:“完全正确!王某真棒!”王某情不自禁的说了一声“耶!”他表现的很兴奋。而其他两个同学也都稍微慢了一点,觉得和他的差距相差不大也都心有不甘。我说:“谁都会有机会!请听题!”这一次他们都像等待发令枪响的百米运动员,眼紧盯着自己的笔记,耳朵都竖了起来在等我读题。“120度”这一次显然比上次快了很多,张某与王某几乎同时举手,我把这次的机会给张某。张某兴奋的站起来说:“120度是钝角。”于是我就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而这个舞台在平时上课他们是不可能有的,因为班里的同学比他们强太多。而现在由于三个人水平相当,比赛过程中每个人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就是在这种竞赛的兴奋的情绪下,一会儿三个人都记住了角的分类范围。
  接下来,准备教他们画角。我认为画角要比角的分类难多了,以为他们会学得很慢,没想到由于他们还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中,一会儿三个人中就有了两个人学会了画角,先学会的同学帮助还没学会的,一会儿三个人就都会画角了。会画角其实也就会量叫角了。角的度量的这个单元的基础知识他们基本就掌握了。
  周一我进行了本单元的测验,结果王某考了81分,张某考了73分,朱某考了65分。
  这次补课之后,这几个学生竟然追问我什么时候再补课。我想他们一定是非常喜欢我为他们搭建的那个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个能让他们体味成功的竞技场,因为只有在那里他们才能将快乐和学习联系在一起,我也觉得只有在那里我才能感到他们那“情绪”力量的强烈。
  从那以后,我也就更加重视学生情绪的力量,也更加注意观察学困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情绪的变化。我总是试图让他们的情绪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从不吝惜自己鼓励的语言;在判作业的时候也总是尽量给他们打一个高分,让他们体验一下成功的喜悦;在课堂我也尽量维护他们的尊严,从不让他们陷于尴尬的境地。因为我深刻的认识到,只有情绪的伟大力量才能带领他们走出学习的困境。
  三、从理解入手,解决学困生的作业问题
  老师们都为学困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而头疼,甚至有的老师还不止一次请了他们的家长,或训斥惩罚他们,但是一般都不怎么起作用,最终老师也生气,学生也郁闷。学困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教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只要能真正的设身处地为学困生着想,试着去了解学困生不写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师生关系就拉近了,而解决学困生不写作业的办法也就应运而生了。以下是我亲身经历的两个例子。
  例一:我班有个学生李铭经常不完成作业,到办公室补作业也是他的家常便饭,任凭老师怎么批评,他也只是给老师一个耳朵。家长不知请了多少次也不见效,在我看来他简直是刀枪不入,让我非常头疼。
  一次他又被其他老师叫到办公室补作业,恰好遇到我在办公室里给几个优等生出思考题。这几个“好学生”听过题后想了会儿,没想出来,便追着我问答案。而正在此时我却惊奇的发现这个连回家作业都不写的李铭,却在偷偷的研究着这道思考题,而且还不断在纸上写写画画。一会儿上课铃响了,他便去上课了,更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下课后他又拿着那个问题来找我,说:“黄老师我在您这再想想这道题。”于是他紧锁眉头,趴在一张办公桌上又开始在草稿纸上画来画去。一会儿,他一拍头想出了答案,他非常兴奋:“哈哈!黄老师我写的对不对!”仿佛解开难题的成就感让他的血液都在沸腾。“恭喜你答对了”!我也为他的这种表现而感到高兴!同时我也决不吝惜鼓励的话:“你真聪明呀!有点刻苦钻研的劲头吗!你真有数学家的天分!”不过我也真的暗自惊叹这个平时连作业都不写的学生竟然有着这么大的潜能。
  第二天课间的时候他主动来到办公室问我:“黄老师您还有思考题吗?”我想机会来了,我就可以以思考题为切入点,解决李铭不写作业的这个难题。我决定不能给李铭留和其他同学一样的作业,而是要顺应他爱做思考题的特点。每天我先只给他留一道思考题当作业,先培养他写作业的习惯,然后再适当的根据情况加一点关于基础知识的作业,时刻保证作业的含金量。让他总觉得完成作业是有成就感的脑力劳动,而不是重复、枯燥、沉重的体力劳动。于是渐渐的李铭也就能按时完成老师留给他的作业了。
  总之,只要我们能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去爱他们,真正的去了解他们,用智慧与学困生建立一个和谐的关系,就一定能转化学困生,在提高他们的素质上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发布时间】2019/9/6 12:30:06
  • 【点击频次】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