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创新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教学初探

 

【作者】 赖炳勇

【机构】 四川省简阳市平泉镇新桥九义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还给孩子们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平时,到了说课的时候只要说到理论我们很能引经据典,总不忘搬出理论家们的一大堆理论来证明什么。但一到实际教学中,我们总爱忘记那些高谈阔论,依然充当那讲台的“霸主”,照样滔滔不绝,我们果然是会说但不做。
  反思过去,我们一直在做讲台的霸主,大量挤占原本属于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好像讲台是专为我们设计似的,课堂上总希望学生接受我们的一切,恨不得在学生的脑袋上找个洞往下灌,当然,公开课上我们都做得很好,一到随堂课,我们常常身不由己的讲得多。结果,死记硬背多抄写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学生的考试成绩可能上去了,但能力是否上去了?我却不敢恭维。当我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时候可曾看见学生昏昏欲睡?我们还总责怪学生不守纪律,是否该反思了?是否该进一步探索创新了? 
  一、要善于沟通学路
  在学生自能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并及时沟通学生的学路,让学生之间产生阅读理解的“互感”。如在检查阅读效果时,当学生对某一个阅读问题作出解答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能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吗?”)这类追问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的思维过程,不仅便于教师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路,及时反馈信息,调整教路,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其他同学从发言者的解答中受到启示,得到裨益,使更多的学生“豁然开朗”,从而学到阅读分析的正确思维方法。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是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必然有内容和形式,根据选文的最基本的“文质兼美”的要求,课本所收录的文章必然是以经典的名文为主,这些条件注定了语文课程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空间的相对有限性。同样,解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打上解读者自己个性的烙印,由于解读者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体验不同、年龄结构不同,甚至性别角色的差异和阅读作品时的心境的差异,都将导致都阅读文本解读的不同。从这个角度说,由于初中生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学生独立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那么,让学生离开老师的引导独立的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是不现实的,也偏离了新课标的真正内涵和正确轨道。有人会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是的,但却不能将“丰富多彩”无限的扩大,变成“答案是无限的”。“答案是无限的”本质上就是“无答案”。这样的结果又有何意义?
  二、把握好阅读课中“教”与“学”的力度
  在课堂阅读教学上,特别是初中生这个特定群体背景下,学生只是有了一定的主体地位,而此时的教师逐渐由台前走向了幕后。因为教师“教”这个外因是要通过学生“学”这个内因而起作用。相反,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具挑战性,同时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能够做的事、应该做的事仍然有很多很多。这些事比教师以教科书为蓝本,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教案照本宣科要复杂得多。我们要明确的是教师依旧是教的主体,是阅读过程中的主导。这里存在这一种教师语文是学生学习时间最早、学习过程最长的一门学科。懂得创建课堂与生活的“超级链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当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让学生解决为何学语文、为谁学语文的问题,通过创新性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透视现实社会生活,让学生明确学语文的实用性。建立课堂教学系统到社会生活系统两者之间的“超级链接”,把学校变成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小环境,把学生培养成谙熟事理、了解社会的新型社会成员。
  三、要真正做到还学生以时空
  首先,我们的课堂准备要转换一个角度。改以“教”为核心为以“学”为核心。也即是教师要留给学生大多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在探讨中感悟、体验我们到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皇帝的新装》一课,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课本剧,交给学生分成小组去排演,课堂上老师只要在导入时设计一个问题(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啊?他的新装有什么特别的吗?),然后又学生分组表演。学生表演了课本剧后再设计一个问题(看了这个皇帝和他的大臣们的故事,请你说说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最像?为什么?),由学生把对剧中人物的看法如:“你觉得这个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大臣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骗子是什么样的人?请写在黑板上”。老师再指导学生小结,就解决了我们很多老师平时滔滔不绝时的所有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到了知识,还通过他们的合作学习在探索中有了创造性的提高。我们可否得出一个结论:你把问题抛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发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效果会更好呢?
  其次,把学生作为备课和上课的第一要素。备课时备课标,备教材是不变的程序,但备学生才是关键所在,学生应该是我们教学环节的第一要素。
  只有弄明白学生有了哪些知识积累,学生喜欢怎样学习,他们的时代观念,他们的时代精神,才能去构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才能去构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教学模式。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我们要在新课程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教给学生,提升我们的语文教学效果,形成老师的教学艺术。
  • 【发布时间】2019/9/6 12:32:15
  • 【点击频次】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