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析如何借助信息技术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者】 刘吉星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金泰丝路花城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针对于小学生的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趣味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的获得中,不仅掌握基本的技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掌握自主获得知识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低年级数学课中,就应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并适当掌握一些数学思想,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动手;能力;培养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强调: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随着教育信息的强大,以及学生个体个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关注到学生的应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加之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很短,每位学生都充满了动的欲望,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操作就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好的动手活动的安排可以帮助学生更快的获得知识。那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让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加的有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利用信息技术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动手意识
  数学知识的教学都需要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的转换,而需要的直观常常由于课堂的局限性比较难展示,这个时候信息技术就可以很好的帮助到我们,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直观的看到,激起学生的动手欲望,这样学生通过有效的示范,积极准确的动手操作,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就可以更快的完成知识的探究过程,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所以。信息技术在动手操作的教学中可以起到指导作用,开拓思路的作用以及学生展示的作用。
  1、信息技术在动手操作中的指导作用。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一课时,在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的过程中,需要利用计数器,摆小棒。而且同桌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都能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渗透转化思想。但是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有的学生观察的不是很清楚,在实际的操作中,就出现无效的活动,越是不能操作的学生越容易理解错误,总是操作不出一样的结果,课堂的合作活动也容易出现混乱,后面的继续教学也跟不上课堂的教学节奏,所以,在我演示的过程中,我借助课件不断展示操作的结果,以及操作的道理和步骤。结合口头的讲解更形象的描述,这样就解决了学生没有观察清楚而出错的问题。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出现分歧,也可以通过观看屏幕上的结果作出正确的选择。所以,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指明方向。 
  在教学完成后,利用多媒体投影,我让学生个别上黑板边演示边讲解,学生通过刚才的练习,都特别积极。在个别学生展示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不断的动手操作,生怕自己演示的时候出错,所以这样的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的兴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不断的演示,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2、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生的思路。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我希望能让学生拿出实物学具摆一摆,认一认,在形象直观动手操作过程中了解各图形的特点,但是,在课堂能带到的有特点的四边形的实物是有限的,所以,我先通过课件演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四边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初步的了解各自的特点,然后再演示几个小朋友选择小棒摆图形的动画,有的可以摆成想要的图形,有的不能摆成,然后我并不解决这个问题,而是让学生开始动手操作,让他们在长短不一的小棒中去找合适的摆自己想要的图形。很快学生通过对刚才动画中问题的思考,结合自己的操作探究,就总结出了各种四边形的特点。然后,在学生摆出图形后做适当的展示。在这之后,我还利用信息搜索到很多生活中利用四边形实际出的图案,让学生欣赏。
  在这个教学中,我就是利用了多媒体先帮学生开拓思路,找到方法,也通过错误的展示让学生带着疑惑,然后再让学生带着疑惑来自己探究。充分的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和眼界。
  二、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要求和操作方法,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习惯
  避免课堂单调的讲解,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并动手参与,是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的课堂中,大部分老师总是不愿意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课堂总是让老师很难把控,易放难收,课堂秩序很快混乱,学生的探索活动也总会出现偏差,并不能达到最后的探索目的,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学生得到最后的结果。这就是好的想法没有很好的实现。那如何避免这种情况,让老师的精彩设计真的能大放异彩,我觉得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1、借助信息技术动手操作能化难为易,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它与小学生直观形象的思维是矛盾的。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动画演示,直观欣赏,这也为动手操作奠定基础,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不仅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而且使儿童的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识的活动中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再引导学生到生活中验证、运用。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从以具体形象(下转第74页)
(上接第75页)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了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知识,而数学本身是反映符号化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比较抽象、概括、枯燥,要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数学知识为现实原型,操作,动手动脑,弄清数学知识的道理和结构,化难学为易学。
  还有:在一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一课时,引导学生经历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算理的过程中,要利用计数器,摆小棒,同桌合作学习,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渗透转化思想。在三年级上册《多位数乘一位数两步解决问题》时,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动手解决问题。在三年级上册《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拿出实物学具摆一摆,认一认,在形象直观动手操作过程中学会了只是。在讲解四年级植树问题时,拿出铅笔当小树,拿出尺子当距离,利用实物直观的特点,动手操作,勤于思考,突破重难点,渗透模型思想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这些活动的完成都需要先指导让学生有了明确的方法和方向才能很好的完成,所以,我都是通过先动画演示讲解,再让学生跟着演示自己动手操作,最后再自己尝试的方法,这样活动的课堂也不会出现乱、难掌控的现象。也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自主探索的课堂。
  2、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和动手习惯。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就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适时的动手探索,成为一种习惯,对学生的目前学习以及后期的继续学习,都会形成好的影响。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多媒体的合理应用就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能力和动手习惯。
  先演示,避免胡乱的操作引起的错误,帮助学生养成先思考分析,再寻找合适的操作方法,然后再操作并总结,使学生养成了好的操作习惯,这样的习惯会有益于学生今后长期的学习中。对学生漫长的学习终生有益。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教育现代化-知网》,2017(20):115-115 梁群娟
  • 【发布时间】2019/9/6 12:34:10
  • 【点击频次】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