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思维与学习兴趣培养的融合

 

【作者】 靳晓璐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兴趣时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应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激发学生产生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兴趣;融合

  随着社会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更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有目的、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积极有效地进行教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心理角度而言,如何抓住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有效的,它能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小学数学思维与兴趣培养具有一致性。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学习兴趣的产生
  孩子的学习中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引导观察时透过事物表象,学会抓住本质,善于发现规律,从而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观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联系实际,引发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之,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培养其兴趣,尤其重要,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那么,如何就其特点,结合实际,引发兴趣,为他们搭建认知桥梁的方法就显得较为重要了。
  三、直观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方法中,教师教学活动中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该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由直观感知上升到抽象的理解过程。有了这个基础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教学就根顺利了,充分体现了“直观”教学的优越性。
  四、实际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
  动手操作过程,其实也外不开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它们是分不开的。教育家马芯兰这样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许多事实证明科学是动手“做”出来的。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要学会“做”数学,比如量身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米和厘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其有具体的感知;走一段路程,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千米”的含义;称称一两块砖和一两枚硬币,可以帮助我们弄清“千克”和“克”的区别;剪几个对等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又可让我们得出并掌握三角度面积的计算方法。
  总之,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发我们创造性地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位学生养成爱想问题、问问题以及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去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
  五、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学习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无可非议的。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应从教师的自身做起,教师要主动参与其中;其次,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领悟到自己不仅是学习的主人,更是终身学习的主人;最后,可以通过自办班级学习报、定期办好黑板报、组织学生写好数学日记、开展好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实施“超市式”数学作业、定期开展优秀作业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数学竞赛、做好培优补差工作等形式,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引思维发散
  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中来的。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作为铺垫,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较高的热情度,尽量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的学习。
  2、应用有效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度
  课堂教学中稍加各种游戏的应用,也能提高学生兴趣,锻炼思维能力的成长。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年龄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限时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几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分享收获,体验学习兴趣
  孩子们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他们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厚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分享收获”的方法,阶段型的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由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的解答,分享自己学习经验及学习方法;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再把收获分享给他人,体验学习的兴趣。
  总之,“数学思维”与“学习兴趣”二者有一个共同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伴随着兴趣的产生的,而浓厚的兴趣是靠着反映敏捷的思维作铺垫的。两者之间一种无意识的连接关系,是一同成长,相互融合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只重视激发兴趣,也不能只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着眼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平台,思维是兴趣的基础,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思维潜意识中某些问题的探索而产生的结果。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就可以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长期坚持这样的方去训练,学生一定能声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乐学、好学普学,让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兴趣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纪跃芝、董小刚、闫厉,《教育教学论坛》,谈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培养,2012年13期;
  [2]上海宝山同洲模范学校数学体验教学实践,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19/9/10 19:34:17
  • 【点击频次】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