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儿童视角下课堂习作指导的困惑消解

 

【作者】 吴丽芳

【机构】 福建省三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师如何避免在学生习作前越俎代庖式过度指导,实现教学思想、指导策略的转变,真正做好“助产士”的工作。一是任务驱动,习作预热;二是诊断调整,分层组合;三是借助经典,化用转换;四是评价提升,注重迁移。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习作指导;困惑消解

  近日,有幸参加大型教学观摩活动,发现习作指导课中学生大多“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教师包办选材搭框架、窄化习作内容束缚多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指导《特点鲜明的人》变成指导《印象*老师》;《编童话》自选动物或物品想象编故事按老师创设的情境定的开头编写;“场面描写”则以开展活动(游戏、比赛为主),创设喜感情境,并以话题、角色、意图或对象为学生构建交往的习作场。教师在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写”则习惯性贴上三年级起就耳熟能详、概念化写作知识标签——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好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指导写好课堂中的“这一篇”还是与儿童个体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一篇”,二者认知上的差异会影响儿童有创意的灵动个性表达。因为空讲文章作法是虚的, 学生勤动笔,少束缚写“放胆文”——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路写想写的内容才是正道。教师如何避免在作前越俎代庖式过度指导,实现教学思想、指导策略的转变,真正做好“助产士”的工作,让学生在自主习作中实践中获得成功呢?
  一、任务前置,明确目标,预热启动
  当今的孩子被电视、电影、电脑网络、智能手机甚至iPad……包围,这些“数字土著”在上学前就对世界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数字时代的学习方式正在迅速改变,许多的能力都不是老师可以直接传授或者展示给学生的,是在观察、探究、实验以及耳濡目染中学习的——一个人如何训练创造力、想象力或洞察力,如何对新的经验保持敏锐感和好奇心,如何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以促进自身的发展。面对开放的世界,多元的生活,教师可以提前几天、几周甚至数月布置任务,让学生明确习作要求。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选材范围由相对封闭转为开放:观察生活,收集素材,积累生活材料、语言材料,变被动为主动。以统编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写观察日记》的《小小“动物园”(写家人)》《写一次游戏》、五年级上册《“漫画”老师》《我想对您说》、六年级上册《多彩的活动》《有你,真好》等都可以事先布置任务让学生从身边的父母、同伴、事物入手,进行持续的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对象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象不断积累相关特点;还可以开展观察素材的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更新发现。
  二、诊断调整,按需组合,有效运行
  孙绍振教授在《作文教学的症结》中谈到: “作文教学的无效和低效,甚至反效,越教越有框框,学生越不会写……学习如何贴近自己,找到那个独特的自我,而后把寻找到的独特的、丰富的、平时被忽略的东西写出来,就能取胜。” [1]这是在提醒教师:习作教学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策略的运用,关注儿童的身心特点,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内在需求等相适配。
  1.优先考虑从“内容入手”
  内容在明,形式在暗。指导选材以“写什么”调遣各种教学策略、方法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如一位老师执教《童年趣事》导课时出示“在自己的手上画手表”“倒挂金钟(倒扣西瓜皮当帽子)”“撅着小屁股看蚂蚁搬家”等令人忍俊不禁的照片,很快唤醒学生过滤自己经历过的“趣”事,捕捉、筛选有趣、快乐记忆的题材,习作欲望瞬间启动,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让其打开思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选最熟悉、最有趣的来写。
  2.分层次和对象进行指导
  “任何创作过程都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体在反映显示的过程中积累印象,舍此,任何创作都是不可思议的。第二,对这些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把这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投射出来。” [2]苏联心理学家科瓦廖夫简明扼要地揭示写作时“物——意——文”双重转化的过程。
  加强分层、分类指导,找思想的共鸣点、交汇点,契合点,做到贴近、贴心、接地气。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正如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的:“默会知识”无法直接传递,只能在一个人的亲身经历、体验、发现与探究的过程中心领神会。名师何捷在执教《写自己喜爱的动物》(人教版四年级)时,围绕“如何写”分三步引导孩子写动物,首先用简单的一句话写特点;再用句子说明特点;最后用上积累的词语,进一步描写修改、扩充自己的习作片段。第二次练笔,他告诉学生,要写出喜欢,要把写出自己与动物的交往故事,让动物具有人的动作、神态、像人一样会思考、生活,在一起显真爱。他还对学生提出一个高难度的技巧,用“不喜欢”写出“喜欢”,如老舍先生的《母鸡》,欲扬先抑,让悟性好的学生超额提升表达能力。
  海德格尔的“让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让热爱,一个是让实践。这是语文教学的两项基本原则。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让实践”有两层含意:一是不能总是抱着走、背着走、牵着走。在何老师的课上,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尊重并相信学生的无限潜能,勇于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在老师深入浅出且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下,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实实在在的提升。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第二学段习作教学重点训练学生写清楚;第三学段在写清楚的基础上侧重训练写具体。加强动笔前的指导,主要是运思的指导,大体包括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构思好、想清楚再写。
  3.从学生习作中提炼指导方法
  教师指导时,作前指导过强的“火力”转移至学生初稿写完后,在具体评改中渗透写作方法,如“分镜头定格” 法,将人物活动分解为几个动作慢镜头,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扫描过去,打开感觉器官,嗅觉、视觉、触觉……文字便有了灵性。特别要重视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三、共借分享,经典解码,提炼深化
  美国学者马爱仑指出: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创造脑力的灵活性,在于培养我们在不同点之间快速移动和连接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资源提供间接经验。如:
  1.用名家经典范例来突破习作知识难点的教学
  以读哺写——通过阅读经典来深化写。实现“经典阅读提升”提炼出点面结合之法,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有一段“笑”的场面堪称人物镜头特写的经典,在教学《写一个场景》(人教版五年级)时,“点面结合”的渗透可以此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丰富细节描写,进行二次修改,意在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多角度去感受、体验、学会点面结合,把看到的场景(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有层次、有重点、有顺序地写具体。
  2.用作家的间接经验来深化写作知识点的渗透
  如何写好文章,作家比教师有经验,金玉之言不胜枚举。如台湾著名散文家刘墉在《靠自己去成功》一书中告诉女儿写好作文的秘诀:“无论说话、写作、采访,先想‘人地事时物’,再加上动态、声音或色彩,好了!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有好的地基和建材,再加上一点漂亮的装潢设计,就一切妥贴了。”[3]“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断静止的文学。文学是用文字作画。”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诗意表达且一语中的。
  3.用单元教材编排体系来统整优化习作全过程
  如教学《游        》(统编四年级下册)
  (1)“精读课文”,从阅读中学表达。《海上日出》按一定顺序多次写同景,重在描绘动态变化;《记金华的双龙洞》依游览路线写景加感受,详略得宜。
  (2)“交流平台”,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一是写游览过的一个地方,可以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清楚明了地写游览经过;二是吧特别吸引自己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如果景物发生了变化,可以按照变化的顺序写。
  (3)“初试身手”,尝试运用,按一定的顺序表达清楚。如根据参观植物园的示意图,画出参观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强化按参观路线表达;观察附近的一处景物,和同学交流看到的事物,再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先观、思、说再写,立体运用语言。
  (4)用好“习作例文”。指导学生阅读《颐和园》(写清楚游览顺序路线,移步换景)《七月的天山》(从上到下、由远及近写出景物水、树、花的特点),进一步感知方法。教师要准确定位,灵活处理习作例文和习作训练的关系,可放在习作前进行教学,也可放在习作中指导,还可以作为习作讲评中范例。
  (5)习作演练,形成学习成果。先回忆游览过的地方,筛选印象最深的,在横线上填这个地方的名称,按照游览的顺序游览的过程写清楚,重点写印象深刻的景物,注意写出它的特点。
  四、评价提升,整合资源,方法迁移
  “写作的评价,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4] 面对不同的生活,精彩不同,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用心灵表达自己的世界,表达独特生活(酸、甜、苦、辣、咸)的自由、多元的感受,发现自己的潜能。
  1.追问补充,及时评价
  如教学《小小“动物园”》,学生在描述自己的家人和哪种动物像没有问题,“家人和动物特点什么地方像?”则表述得信息不对称,教师应适时追问,让学生将缓存在大脑的生活表象——声音、动态、画面一一重现。目的是丰富、具化习作内容,使情节、细节一一彰显,这也是潜在的习作形式指导,暗示学生怎样才能把内容说清楚,写清楚。
  2.二度指导,延时评价
  要重视指导修改习作这个环节,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对照习作目标,进行二度评价,点拨深化,学生进行再次修改。如教学《我的乐园》,在二度指导时,重心落在如何追问添加细节,突出在自己喜爱的某个地方之“乐”,通过《天窗》《祖父的园子》等文章和学生的习作,启发学生与“快乐”关联紧密的细节才需要重点刻画;突出“乐园”的样子,在那儿自己最爱干什么,带来怎样的快乐,并把习作读给同桌听,分享欢乐。
  再如在指导修改写人的这一类习作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将习作语言还原成“图”或“场景”,验证自己是否按要求写出了人物的特点,从中发现表达的问题,以便进行有的放矢的修改。
  3.分享展示,个性评价
  充分利用建立的班级微信群、QQ群,及时提交分享习作。借助“朋友圈”“好友动态”模式,展示自我,分享学生学习表达的成果,点对点地对学生的习作进行个性化的欣赏评价。
  “为学生的自主习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5]“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6],教师的悉心引导点拨,激发童趣、唤醒童心,点燃童情,才能真正促进儿童自由倾吐,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节.作文教学的症结——孙绍振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1(11):4.
  [2]科瓦廖夫.文学创作心理学[M].程正民,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51.
  [3]刘墉.靠自己去成功[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134.
  [4][5][6]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31.
  • 【发布时间】2019/10/14 16:47:06
  • 【点击频次】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