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学困生”有效转化策略

 

【作者】 宋菲菲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育才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阶段学习内容偏深偏难,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又在逐步提升,语文“学困生”的转化,过程是很艰难的;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较大缺漏,导致学困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本文尝试从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具体行为、形成原因、转化策略等角度进行探讨,寻求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语文;“学困生”;主体地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在一线语文教学中,“学困生”是老师们特别关注的一个群体。所谓“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智力等方面没有明显障碍,而在接受能力、意志品质、学习技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困难,学科素养较同龄段学生有一定的差距,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补救的学生。而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家庭引导不足,有的是基础差,有的是习惯不好……需要语文教师对这些语文”学困生”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这一群体的转化,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学成效和语文素养。
  1、小学语文“学困生”的具体行为
  1.1对语文学习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一部分“学困生”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他们普遍存在对语文学习重视不足、兴趣不高,特别表现在写作、鉴赏等需要较大信息量和较强的语文素养,需要潜心修养,需要凝神静气等方面的学习上。还有一部分同学手不能写,笔不能言,遇到问题不能提出来,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语文学习一直停滞不前,影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
  1.2对语文能力的提升缺乏前瞻性
  在目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部分语文“学困生”容易迷失前瞻性。他们没有耐心对一首古诗、一篇美文进行美的赏析,而只是满足于文化碎片的信息轰炸,只是满足于快餐文化的视觉冲击,须不知语文能力的提升最需要的是“慢火细炖”,需要的是心平气和,需要的是潜移默化。
  2、学困生形成原因
  2.1对语文成绩提高的过程性认识不足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听广播、看电视、说话、思考等等到处都是“语文”,而部分语文“学困生”没有观察思考的意识,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更别说进行经典阅读和鉴赏了,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课内,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阅读视野,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行的。较之于其它学科,语文学习的过程性更加明显,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它需要宽广的阅读面、细致的感知力和长期的知识积累。
  2.2对语文学习的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认知不足
  近几年来,在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中,为了检测学生的综合素养,命题材料绝大部分取自课外,一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语文课本对高考已经作用不大了,于是他们对花样繁多的各种复习资料重视有加,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语文教材只是个例子,语文老师是“用教材教”而不只是“教教材”,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把课外的能力和课内的积累有机的结合,课内的阅读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有力依据,有力地突显了“无处不语文”学习的特点。
  2.3对学科重要性的定位认识不足
  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定位认识不足。因为理科的题目答案,标准透明度高,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多元;特别是作文写作上,常常在考场上拉不开差距。种种原因导致部分学生更乐意去做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的理科作业。再加上学生学业负担本来就重,他们往往更容易把语文老师布置的比如“看书读报、体悟感受”这样的“软作业”排在理科作业之后,这样一来,最后往往不了了之,语文学习的效果被大大打折。
  3、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措施
  3.1注重语文学科的教学使命
  目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综合实力竞争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各个国家之间的教育水平的竞争,文化所占据的国际地位愈来愈高。我国的经典著作有很多,这些经典书籍都承载了当时年代的美好愿望,并传承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是我国生存和发展的精髓,其对我国发展的历史进行了更为详尽的介绍。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时,必须要注重强调语文这门学科学习的神圣使命感,让学生们都能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不断的沉淀我国历代的优秀文化,使得学生们可以扛起文化教育的责任以及使命。
  3.2明确语文学科的地位
  语文这门学科带有一定的工具性,其是学生们学习生物、地理等各类学科的基础。其学科具有极强的表达交流特性,只有以语文学科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才能优化学生们日后的学习流程,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奠定一个更为坚实的基础,学生们也才能更好的表达其自身的想法,如果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低下,那么学生将无法正确的认知其相关题目的要求,更无法正确的解答其题目内容。小学语文老师要注重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不断的提升学生们的语文能力,利用语文这门学科来帮助学生们解决其在其它学科所遇到的知识难点等,明确语文这门学科的主体地位,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挖掘出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的价值。
  3.3因材施教
  小学生们自身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所有学生们的语文基础以及感知能力等各不相同。在这一条件下,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了解每个学生们的发展特性,依据其自身的实际学习能力状况编制出较为合理的语文教学方案,让学生们的语文能力以及素养都能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学困生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种类繁多,其所需要面对的障碍也各不相同,所以,语文老师应当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了解学生们心理诉求,找出其所需要改善的问题。制定适合其发展的学习方式,让其可以更好的弥补自身的缺陷。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语文的自信感和使命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采用更多元的教学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地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提升,从而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颜怀华.西部素质教育.2017(05)
  [2]浅谈后进生的转化策略[J].孙艳玲.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07)
  [3]浅谈当前农村小学后进生形成原因及转化策略[J].毛天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9)
  • 【发布时间】2019/10/14 17:10:49
  • 【点击频次】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