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班主任如何培养的学生规则意识

 

【作者】 蒋 鑫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如何在制定与实施班级制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建立其内在的行为秩序和准则,逐步实现让规则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成熟和自我控制,促进学生未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 班级;规矩意识;习惯养成

  一、前言
  如何在制定与实施班级制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建立其内在的行为秩序和准则,逐步实现让规则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成熟和自我控制,促进学生未来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班之初,民主的班级生活氛围,平等的讨论、协商方式,明确、具体的规则目标为学生遵守规则提供了先决性条件。
  二、现状及培育路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是由大家或代表人共同制定的、得到一致认可的规章制度,蕴含着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小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规则意识的认识程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当下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较为薄弱。面对这种现象,规矩意思如何养成。
  (一)把班级常规的拟定过程,变为学生内在责任感的激发契机
  民主制定班级常规的重要性无须赘述。今天,我们要追问的是:日常工作中所进行的民主制定班规的形式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如何通过班级常规制定唤醒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使其主动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从而激发内在的责任感?我一直努力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1、从班级愿景出发,人人成为美好班级畅想者
  班规建设一般在班级建设初期。不妨从美好班级畅想出发讨论班级常规,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他是班级重要的一员,他的建议非常有价值,我们一起为着美好的目标而畅想,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通过奖励和惩罚等外在的控制去让学生被动接受规则的制约。
  可以这样提问:你心目中的理想班级是什么样的?你希望上课前班级是怎样的理想状态?你希望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教室环境里?你认为什么样的路队才能展现班级良好的精神风貌……要让学生积极建议,从美好班级经营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对于学生的意见,要组织学生认真做好记录,中高年级则可以下发美好畅想征询表,让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填写制定,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归并、综合。
  2、结合班级发展目标,制定阶段性班级规则重点条目
  在学生规则意识养成中,难点在于学生知而不行。知而不行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规则要求不明确具体,学生不知道怎么做;或者在当前要求过高,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规则,很难变成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约。
  我的做法是,尽量让班级日常规则要求具体化,体现指导性。比如,《中小学生守则》中有要求“尊敬师长,见到老师要问好”的内容。但是,小学一年级和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尊敬师长”方面的要求显然不会一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忽略阶段性具体要求,规则的模糊性是学生难以执行的重要原因。
  所以,在成长型班级规则制定方面,班主任要把握好阶段性总目标,在总体要求之下,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具体可行的操作策略。这是保证大多数学生对规则能够得以具体理解的重要环节。只有理解了规则,明确了规则的要义,知道了规则的具体行为方式,才有尊重与执行规则的可能。
  (二)把班级常规事务程序化,使之成为学生自觉行动指南
  对于学生而言,起始班级面对的是新环境,需要一个基本的做事程序。
  1、开学第一天,以任务清单方式,简洁具体告知学生学校的一些基本要求
  比如一周着装要求,上学、放学时间,午餐纪律,学具准备清单等。在小学一年级,由于家长也不懂学具型号等,班主任可以事前准备一个材料包,拍照发给家长,让家长尽快指导孩子学会收拾书包,准备好学具。
  2、出台班级常规事务基本程序化要求
  比如值日生轮值及职责范畴,课桌内外摆放要求,上交作业时间及上交方式,课代表怎么收发作业,路队基本要求,早上到校需要做哪些事,课堂发言要求等,明确具体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怎么做。建班之初以平等协商的方式为学生建立起基本“行为准绳”,这样民主的氛围是孕育规则意识的良好班级土壤。
  (三)同一规则面对不同对象时的多种“变式”
  在班级日常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在同伴交往、班级规则执行等不同生活场景中,面对规则的重建和执行效果问题。学生规则意识的建立离不开具体生活情境中的规则体验、修正与重建。
  比如,课堂发言,一般都会有“发言先举手,学会倾听并补充别人的观点”等基本常规。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发言都很踊跃,一个问题抛出来常常小手如林,有的甚至急不可耐地站起来,课堂有时显得混乱。这时,用什么“规约”孩子们的积极表现?与之对应的是到了高年级,不仅很难见到低年级热烈发言场面,还可能表现在学生对同学发言表现上,比如如何正确评价和回应同学的发言?如何对待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只是简单举手回答问题,而是要考虑对授课教师的基本尊重等内省性人际交往规则。
  可见,同样是课堂发言规则问题,低段和高段学生表现出来的“违规”现象不一样,不同班级、不同孩子不同表现背后的本质原因各异。因此,我们需要善于引导学生一起探讨不同情境下,需要重建、补充或者修正哪些规则,才是学生内心愿意自觉遵从的。比如,面对低年段课堂发言过于热烈而影响他人听讲或课堂效果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忍不住站起来或者抢着说,这样可能带来什么后果?有什么方法可以较好地避免这个问题?经过讨论,学生们提出,可以先小组讨论,得出统一结论后选代表发言的观点,等等。这样,新的规则出台了。而对于高年级课堂发言折射出的班级人际之间的认同与接纳,对不同观点的态度所应秉持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各个班级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各有侧重地进行讨论和补充。
  生活即教育,生活的普适性规则永远在那里。作为一名班主任,我们要善于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节点事件,不仅要善于发掘并筛选发现学生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具体共性问题,通过讨论辨析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加深对规则的理解与认同;还要学会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有意识创造或设计模拟生活情境或社会案例剖析,对学生阶段性成长问题有个基本预设和提前干预,从而提升孩子的道德自主判断能力。
  参考文献:
  [1]《家校共育  培养小学生规则意识》教育文汇2015年12期  期刊
  [2]《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策略探析》中国教育学刊 2011年S1期  期刊
  [3]《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6期05期
  • 【发布时间】2019/12/15 12:43:47
  • 【点击频次】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