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使用要素组合法

 

【作者】 罗惠潇

【机构】 广西那坡县德隆乡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相对于其他学科,数学是比较枯燥沉闷的,它对学生的吸引力貌似不是很强大。数学又是一门很严谨的学科,一环紧扣一环,疏漏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学习的链条就会被打断。因此,要想给学生学好数学,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关注度方面下功夫,课堂上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上来。
  要想吸引住学生,单看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不够的,因为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教学内容都充满趣味性。研究表明,课堂上单独的听、看,很难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学习上,只有听、看、讲、想、做交替轮换使用,才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另外,课堂上长期处于静态或者动态都不好,应该动、静反复转换,才能防止学生分心走神。把听、看、讲、想、做和动、静7个要素组合起来的教学方式,叫做要素组合法,它是孟照彬教授创立的教学方法。
  要素组合法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要求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要素轮换使用,不能单独使用其中一个要素;二是课堂上各个主体要产生互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自然人和智能机器人之间都要互动,通过互动提高学习的效率。课堂教学过程中,七个要素的排列组合可谓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强化次数和课堂调控,使学生没有时间分心走神,也不可能分心走神,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避免了教学活动中的强化疲劳。
  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运用要素组合法呢?下面我们从2个例子来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垂直》为例。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有两个:1.初步认识垂线;2.会用三角尺画垂线。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导入—理解概念—画垂线—强化拓展”四个环节。
  “导入”环节,教师用谈话导入,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例子激起学生学习垂直的兴趣。这个环节的学生处于“听”的状态。
  “理解概念”环节,可以分为七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先给学生摆小棒,学生用两根小棒摆出的花样越多越好。第二步,学生摆小棒之后,教师提问:“摆出的这些图形可以怎样分类?分成几类?为什么?”提问是启发性的,在教师的启发之下,学生先是个人单独分类。个人分类之后全班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讨论,讨论之后各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言,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第三步,教师提问:“在这几种相交里,哪一种比较特殊?为什么?”然后,学生同桌之间交流,确定哪一种相交比较特殊。第四步,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垂直”的概念,一步步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确定下来,使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什么叫“垂直”。第五步,教师提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主要看什么?”学生接受学习任务之后分小组讨论、总结,明确答案。第六步,学生动手,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然后以四人为一组互相检测,明确垂直的必备条件。第七步,让学生以生活为例,找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能找到的例子越多越好,然后师生一起拿出几个例子检测,看看找到的是不是属于垂直的例子。这个环节,听、看、讲、想、做和动、静7个要素都已经呈现,其中摆小棒和用正方形纸折出互相垂直的折痕是典型的“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的时段是典型的“静”。
  “画垂线”环节,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布置学生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可以先给学生个人自己画,然后在全班面前展示,由同学点评。学生点评之后,老师引导学生把画法归纳出来。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过直线上(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先是安排学生个人自己画,然后同桌交流,分析画得是否正确。最后以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派出代表发言,把本组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教训告诉大家,与大家共享。第三步,教师点名叫2到3名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在台下认真观察。第四步,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过直线上(外)一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画法,力求总结得准确,语言简洁。第五步,教师布置学生做学习卡上的相应练习,然后同桌互相检测。这个环节,想、做、看、讲、听轮替出现,其中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2到3人上台演示是典型的“动”,学生思考问题、大多数学生观察上台演示的同学等时段是典型的“静”。
  “强化拓展”环节,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安排学生做判断题,考察学生的判断力。第二步,布置一道生活思考题:从小亮家到国道线修一条最近的水泥路,怎么修?你来帮他设计。学生先是个人自己画,然后同桌交流,最后以四人为一组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派出代表发言。
  其次,我们来看看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一册《5以内的减法》教学设计。
  这一课,可以按照“明确概念—列算式运算—活动强化”三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
  “明确概念”环节,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教师出示一到四幅苹果树图片,让学生观察每棵苹果树上有多少个苹果。第二步,教师列出三道算式,逐一讲解、点拨。第三步,学生看图,然后在学习卡片上列算式若干道。第四步,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互看学习卡片,看看别人是如何列算式的。第五步,教师检测性地提问学生,检测学生列算式的情况,然后学生自己看教材。这个环节,听、看、做、想、讲、动、静七个要素完全具备,其中“想”的时候相对处于“静”态,其他则是“动”态。
  “列算式运算”环节,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教师出示游戏素材:5到20公分直径的色点。学生观察之后,先是四人一组讨论有关列算式运算的方法问题,然后个人自由列出若干道算式题,最后经四人组讨论之后派出代表发言。第二步,教师点名叫两名学生分别上台,动手变化游戏素材,任意拿走X个色点,然后下面的学生根据色点的变化列算式。第三步,四人一组互相检测,发现列算式有问题之后举手发表意见。这个环节,最出彩的是两名同学分别上台变化游戏素材的时候,全班同学随着色点的变化列出不同的算式,教室里气氛活跃,学生的情绪被高度调动起来。
  “活动强化”环节,可以分为五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学生使用学习卡计算,一共有8道题。第二步,每一名学生任意抽检4到6位同学的运算结果,被检测到的同学主动亮出学习卡。第三步,教师公布8道题的答案,学生各自对照。第四步,教师流程性总检测,要求学生发现自己计算有错的请举手。第五步,教师帮助学生纠正运算错误的题目,对不能正确答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照。这个环节,每个学生任意抽检4到6位同学运算结果时,整个教室处于“大动”状态,全班学生都离开了自己的座位,四处检测同学的学习卡。
  要素组合法虽然只是利用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经常性行为来构建课堂,但是由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做了专门的而不是随意的排列组合,而它们的排列组合方式有5000多种之多,因此课堂上呈现了千变万化的教学流程状况。由于课堂教学流程是变化无穷的,学生再也不会感到课堂教学的单一沉闷,从而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深深吸引,再也不会人在教室心在外,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上。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上,要素组合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听、看、讲、想、做、动、静七个最基本的素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避免了因为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而导致的学习疲劳;学得快、学得慢、有特色的学生相互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关照,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由于要素组合法是一切课型的基础,它操作简单,简便易行,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很快就得以大范围推广。事实证明,要素组合法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学习,从而大面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成绩。
  • 【发布时间】2020/3/13 17:23:14
  • 【点击频次】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