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实践分析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同时也因为其具有的抽象性成为教学难点。对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旨在提高初中物理力学教学水平,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分析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并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基于此,本文在此研究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促进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进一步建设。
一、做好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备课
备课阶段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初中物理力学备课可以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而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学将该项工作做好。对此,笔者认为做好学生与教学任务分析是重点。首先,初中物理教学在备课阶段时,应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因为只有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所要教学的力学相关知识点依据他们的情况逐一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地学习到相应的力学知识点。其次,教学任务分析,笔者认为该环节的重点是将力学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即力学的生活化教学,比如在大气压力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事先准备煮熟鸡蛋一枚以及玻璃瓶一个(瓶口要小于鸡蛋直径),随后在知识点教学前先做实验,即在玻璃瓶中加入热水,几分钟后将热水倒出,与此同时迅速将煮熟鸡蛋剥壳并轻压于瓶口,随后学生便会慢慢发现鸡蛋被玻璃瓶“吞入”,并最终落入瓶中。通过瓶吞鸡蛋这样生动的实验不但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力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得接下来的大气压力知识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教学。
二、运用实验开展物理力学教学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实验教学模式。从知识本质来看,物理力学知识蕴含于现实生活当中,有大量的实验素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力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力学没有充分的认知,由于力学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很多学生很难发现力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举例来说,“重力”等力学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如何创新实验教学的方式,提升实验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初中物理教师开展力学教学时候要关注的问题。在开展力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力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学生独自完成具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单独完成实验也会耗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力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分层教学的方式,实现力学教学目标。
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开展教学
一是灵活开展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比较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关系,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有一些实验,无法在教室里完成,如测定大气压强值时,需要做托里拆利实验,而汞是有毒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完成实验,测得大气压强的值,弥补了无法实验的遗憾。二是以类比生活。在学习液体、气体压强时,学生常会提出问题:“液体容器内的压强是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教者将液体所受的压强与班级相类比,大家在班级是平等的,如同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相同;大家都受到纪律的约束,随着年级的增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增多,如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通过类比,学生能学得轻松,不再感受到物理知识抽象难懂。
四、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力学的学习中,要想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想空间,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力学知识解答问题,并以此让学生对力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和领悟。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着重提出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提升重视程度。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组合式的提问方式,逐渐提升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把握题目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并且熟练掌握解题思路。除了教学方式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探索和发现。除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外,初中力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存在。例如,在慣性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急刹车时我们一般都会往前扑,这种题目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情景培养物理方面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物理学来源于生活,牛顿因为落下的苹果砸了头而发现地心引力,正表明了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物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回归生活,把力学相关理论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尤其是难以理解部分定律。这就需要老师将定律内容进行合理生活化,教学贴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较为容易。比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光是讲理论,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进行描述,比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雨为什么从天而降、水为什么往低处流等。这些东西都是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老师将物理学理论和这些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学生理解也就相对较为容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将手中的物体举起来,随后放开手,观察该物体的动向。如果是有风的天气,老师要让学生观察在室内扔下一张纸的运动轨迹和在室外扔下一张纸的运动轨迹,并让学生讨论其原因,之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就是在教学中将力学理论结合生活进行讲解,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多借助身边的工具,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才不会那么吃力。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还应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课外活动,在快速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将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利用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物理学习的快乐,使物理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同时,得到一次飞跃性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士江.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讨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
[2]胡孟林.新课标下对称性在高中物理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探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
[3]吴晟.新课标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5).
【关键词】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策略分析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并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力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并不能在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基于此,本文在此研究初中物理力学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促进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进一步建设。
一、做好初中物理力学有效教学的备课
备课阶段作为实施教学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初中物理力学备课可以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因而这就要求广大初中物理教学将该项工作做好。对此,笔者认为做好学生与教学任务分析是重点。首先,初中物理教学在备课阶段时,应全面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知识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因为只有在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把所要教学的力学相关知识点依据他们的情况逐一分解,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准确地学习到相应的力学知识点。其次,教学任务分析,笔者认为该环节的重点是将力学知识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即力学的生活化教学,比如在大气压力知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事先准备煮熟鸡蛋一枚以及玻璃瓶一个(瓶口要小于鸡蛋直径),随后在知识点教学前先做实验,即在玻璃瓶中加入热水,几分钟后将热水倒出,与此同时迅速将煮熟鸡蛋剥壳并轻压于瓶口,随后学生便会慢慢发现鸡蛋被玻璃瓶“吞入”,并最终落入瓶中。通过瓶吞鸡蛋这样生动的实验不但使得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力就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得接下来的大气压力知识教学能够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教学。
二、运用实验开展物理力学教学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实验教学模式。从知识本质来看,物理力学知识蕴含于现实生活当中,有大量的实验素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忽视了力学实验的重要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很多学生对于力学没有充分的认知,由于力学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很多学生很难发现力学知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创新实验教学模式,提升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举例来说,“重力”等力学知识与学生息息相关,如何创新实验教学的方式,提升实验的科学性和趣味性,是初中物理教师开展力学教学时候要关注的问题。在开展力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很多力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学生独自完成具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学生单独完成实验也会耗费较多的教学时间,基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力学实验教学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或者分层教学的方式,实现力学教学目标。
三、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开展教学
一是灵活开展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教师要借助于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合作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要重视演示实验,向学生完整展示物理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时,教者让学生动手实验验证,比较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关系,从而验证了阿基米德原理。有一些实验,无法在教室里完成,如测定大气压强值时,需要做托里拆利实验,而汞是有毒的,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完成实验,测得大气压强的值,弥补了无法实验的遗憾。二是以类比生活。在学习液体、气体压强时,学生常会提出问题:“液体容器内的压强是否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同一深度液体向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教者将液体所受的压强与班级相类比,大家在班级是平等的,如同同一深度所受的压强相同;大家都受到纪律的约束,随着年级的增大,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增多,如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通过类比,学生能学得轻松,不再感受到物理知识抽象难懂。
四、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他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在力学的学习中,要想不断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重视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想空间,让他们主动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力学知识解答问题,并以此让学生对力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把握和领悟。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要着重提出重点和难点内容让学生提升重视程度。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组合式的提问方式,逐渐提升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把握题目中包含的知识内容,并且熟练掌握解题思路。除了教学方式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在学习中实现自我探索和发现。除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外,初中力学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联系紧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在生活中感受物理知识的存在。例如,在慣性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急刹车时我们一般都会往前扑,这种题目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情景培养物理方面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贴近生活
物理学来源于生活,牛顿因为落下的苹果砸了头而发现地心引力,正表明了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物理学的理论来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回归生活,把力学相关理论结合生活进行教学。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相关的知识点,尤其是难以理解部分定律。这就需要老师将定律内容进行合理生活化,教学贴近生活,学生理解起来也就较为容易。比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时,光是讲理论,学生难以理解,老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进行描述,比如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雨为什么从天而降、水为什么往低处流等。这些东西都是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老师将物理学理论和这些生活常识结合起来,学生理解也就相对较为容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将手中的物体举起来,随后放开手,观察该物体的动向。如果是有风的天气,老师要让学生观察在室内扔下一张纸的运动轨迹和在室外扔下一张纸的运动轨迹,并让学生讨论其原因,之后由老师进行总结。这就是在教学中将力学理论结合生活进行讲解,在具体描述过程中多借助身边的工具,这样的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习起来也才不会那么吃力。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还应加强物理实验教学与课外活动,在快速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的情况下,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并将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利用到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物理学习的快乐,使物理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同时,得到一次飞跃性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士江.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力学的教学方法讨论[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03).
[2]胡孟林.新课标下对称性在高中物理力学问题中的应用探讨[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5(1).
[3]吴晟.新课标理念下提高高中物理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5).
- 【发布时间】2020/3/13 17:24:48
- 【点击频次】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