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为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会学习,能自主学习,才能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重点阐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培养自立性;方法指导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准,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自立性,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会而不是教会。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今后高中、大学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中的材料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六节鸟,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补充材料“生物学与艺术”动物与造型艺术。绘画和雕塑都是造型艺术。动物生动的姿态和神韵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遐思和启迪。天安门前的石狮,庄严威武;深圳的“拓荒者”则展现了拓荒者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还有徐悲鸿“马”的奔放、齐白石“虾”的活泼等等,动物给造型艺术增添了活力,造型中的“动物”则可以净化心灵,引人向上。让我们关爱并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这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通过利用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这些,我想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的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相关知识的兴趣。
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明主,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我在教学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二节人的生殖,其中有个科学家的故事——“试管婴儿之父”荣获诺贝尔奖。我让同学们自己看,然后提出所有想问的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为什么不多培育一些高智商、高素质的人呢?”这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但我没有拒绝回答,而是给他们讲了这会有背伦理道德,是不道德的行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立性
培养自立性最终就是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却富有深刻的哲理,它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说明了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能自主地寻求发展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如教学七年级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就可以结合我们本地盛产多种类型的蘑菇、鸡枞等,在采集、烹饪食用时就要特别注意鉴别,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食物中毒甚至会导致死亡。另外,到超市、商场购物时,同样涉及到食品安全,就此,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研究。教师具做法体如下:(1)教师通过“放”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教师对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题、自主研究;(2)教师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初中生已具备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只需指导与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与自己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3)、教师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这样一句话:“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新的世纪新时代,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探索,从中寻找快乐,得到提高。学会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生物学,七、八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3]何亦工.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2017.01
[4]佚名.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2016.07
[5]陶凤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018.06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 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培养自立性;方法指导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以学生的学会学习为标准,努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自立性,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实施有效教学,全面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知识是学会而不是教会。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今后高中、大学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一、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善于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知识点,或稍作改编、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本中的材料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例如: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六节鸟,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补充材料“生物学与艺术”动物与造型艺术。绘画和雕塑都是造型艺术。动物生动的姿态和神韵不仅带给人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遐思和启迪。天安门前的石狮,庄严威武;深圳的“拓荒者”则展现了拓荒者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还有徐悲鸿“马”的奔放、齐白石“虾”的活泼等等,动物给造型艺术增添了活力,造型中的“动物”则可以净化心灵,引人向上。让我们关爱并保护人类的朋友——动物,这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通过利用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这些,我想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的去了解和学习更多相关知识的兴趣。
二、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首先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明主,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感、思维、兴趣、爱好,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看法,尽管这些看法可能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诞不稽、幼稚可笑的,我们都要热情地鼓励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身心自由,才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自主地学习。我在教学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二节人的生殖,其中有个科学家的故事——“试管婴儿之父”荣获诺贝尔奖。我让同学们自己看,然后提出所有想问的问题。结果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比以往多得多,甚至有一位同学问我:“老师,为什么不多培育一些高智商、高素质的人呢?”这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但我没有拒绝回答,而是给他们讲了这会有背伦理道德,是不道德的行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整节课的学习热情都非常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立性
培养自立性最终就是养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将使他们受益终身。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在于教师长期不懈地努力。
四、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一句看似平淡的话却富有深刻的哲理,它既道出了教学的目的,又说明了学生在掌握一定的方法后能主动地获取知识,能自主地寻求发展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适当传授一些学习的方法,将能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掌握了方法,也就能利用方法更快乐,更有效地去获取知识。如教学七年级生物学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就可以结合我们本地盛产多种类型的蘑菇、鸡枞等,在采集、烹饪食用时就要特别注意鉴别,否则就会造成不良后果,食物中毒甚至会导致死亡。另外,到超市、商场购物时,同样涉及到食品安全,就此,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研究。教师具做法体如下:(1)教师通过“放”的方法,教会学生自主选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做实验、找资料、比较、综合等方法后,教师对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选题、自主研究;(2)教师通过“帮”,教会学生处理信息。初中生已具备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只需指导与帮助他们,让他们学会分项整理,再综合挑选自己最喜欢、与自己的课题内容最贴切最有用的材料;(3)、教师通过“导”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
有这样一句话:“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在新的世纪新时代,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时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探索,从中寻找快乐,得到提高。学会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中学生物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2]生物学,七、八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
[3]何亦工.让自主学习成为一种习惯,2017.01
[4]佚名.如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2016.07
[5]陶凤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018.06
[6]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 【发布时间】2020/3/13 17:26:11
- 【点击频次】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