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作者】 陈亚亚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新城五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优势,加强其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当今,教师不只能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有意识地把学生培养成自己开发知识的“开拓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认为应该做到:立足语文教材,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根据文体特征,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自学习惯;教给学生恰当的自学方法;强化阅读,培养学生养成写课外读书笔记的习惯。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学能力;培养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习者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能力去有效地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努力的基础。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学习的需要,也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授知识,数量有限,培养能力,受用无穷。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所以,为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切实抓好。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立足于语文教材,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肯定了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作用。爱因斯坦明确指出:“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明确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可见,兴趣是人乐于接触事物、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对学习感兴趣的同学,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不觉得学习是负担。相反,会更深入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可见,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内在力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下列方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在刚接手初一新生的语文课上,我立足于语文教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把学生被动的学习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在“语文”中学习语文,在语文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读写能力,如上《为你打开一扇门》我采用“开火车接龙”纠错朗读(即一篇文章朗读时,第一个学生读错后,由第二个学生主动纠错续读,以此类推,直到读完整篇文章)和配乐朗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冰心诗四首》后,我让学生进行仿写,评选出优秀小诗,张贴于佳作园地,并附上家长写的几句鼓励的话学习小说《安恩和奶牛》后,我有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奶牛”的口吻,写一封信给安恩,表达自己对安恩的真情实感,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学完了《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后,我让学生将它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小品表演,看着同学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我发自内心地佩服学生的创造力,在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中让学生自愿组合,以4-5人为一小组,进行手抄报创作,优秀者每人加2分的操行评语分,并在文化走廊里展出,使得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强烈了。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立足于语文教材,开展贴近学生实际的语文活动,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了积极主动的精神和愉快情趣,促进了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
  二、根据文体特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自学习惯:课前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首要要求,没有预习,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缺乏大概了解,在听课过程中,不免有生硬接受的感觉,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者会很低,为此,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很重视课前预习,并且长期坚持把课前预习当作语文作业来完成。在具体的预习中,我是根据语文的文体特征,来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作业,举例来说:在讲授记叙文文章时,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用简洁的语言,在预习作业本人一一落实记叙文的六要素,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认识,提出至少2个不懂的问题,最后写几句自己的感悟。对于散文的预习,我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精采语句的摘抄和赏析;对于说明文的预习,我则指导学生按照五步骤进行:1、找本文的说明对象;2、说明对象的特征;3、说明的方法(至少能找出课文中的两种说明方法及例子);4、说明顺序(能做则做,不能则空着);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文言文的预习按照“三行式”(用三种颜色笔)一行抄原文,一行抄课文注释下的重点词的预习,一行抄翻译。总而言之,无论是诗歌还是小说等,我都根据文体特征,参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针对性,有特色地既避免语文预习的单调乏味,千篇一律,又具有实效性,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学生都爱上了语文,都离不开了语文。
  三、教给学生恰当的自学方法。自学要有成效,必须讲究方法。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故乡》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少年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人物特点。
  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我在讲《安恩和奶牛》一课时,先精讲第一段,让学生了解安恩的外貌描写的作用,接着让学生运用分析“奶牛的外貌描写”的方法自学第二段,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弄清楚安恩与奶牛之间的关系,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独立自学第三段,并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要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方法。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为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
  四、强化阅读,培养学生养成写课外读书笔记的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因为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并且学生在阅读后无论是智慧、思想、情操等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而这种升华要转化为一种能力,这需要培养学生养成写课外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么多年来,从初一开始至初三,每周我都花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向学生推荐一些文质兼美的杂志如:《读者》《格言》《意林》《小说月刊》《特别关注》《青年文摘》等,每个月在这些推荐杂志中选取一本作为范本,每节课花十五分钟进行自主阅读,之后指导学生从字、词、句、段、篇章五个方面,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按老师的要求,在30分钟内完成一篇课外读书笔记,学生经过三年的锻炼与积累,书写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情操得到陶冶,语文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的唯一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我坚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大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乌申斯基教育文选》中的《论公共教育的民族性》 
  [2]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书简》
  • 【发布时间】2020/4/21 18:12:52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