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好语文汉语拼音的有效策略探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践行“语文修订课标”理念,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激趣在先、拼读为重、方法为要。
【关键词】 修订课标;部编教材;拼音教学;策略探索
最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修订课标”)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不再强调帮助阅读;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是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就是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说明“语文修订课标”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立足于用、起一个辅助的作用。与此同时,部编语文汉语拼音部分不仅减少了课时、取消了声母中呼读音的形式、删掉了直呼音节的内容,在第一单元首先安排认识高频字,围绕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这一重点,把学拼音、认少量汉字和发展语言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每一课大多包括学拼音、识字学习和读儿歌三个部分)。那么,如何践行“修订课标理念”、教好部编教材汉语拼音、切实提高拼音教学实效呢?近年来笔者勇于改革、积极探索,且取得成效与经验。
一、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激趣在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发现,汉语拼音教学效率不高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拼音学习缺乏浓厚兴趣。因此,试着在“激趣”上首先下功夫、打基础。
【教学案例】笔者尝试借助游戏来激发学生拼音学习兴趣。因为,游戏是小孩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求知欲的良药。比如,针对小学生分辨力弱的特点,教师把易混的字母放在一起,带领小学生做“归家家”的游戏,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弄清了易混字母的不同点——教师教“y i yi”、“w u wu”时,首先是师生一起做此游戏。师问:“大y大y谁家的y?”生答:“大y大y声母y,请你归到你家去。”师问:“小i小i谁家的i?”生答:“小i 小i单韵母i,戴好帽子回家去。”师问:“yi呀yi呀谁家去?”生答:“我是整体音节yi,谢谢你,提醒我,我就回到我家去。”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组与组之间打乱顺序竞赛着做这个游戏,并依此法再学“w u wu”。这样学习,生生交流,师生共融,气氛活跃,兴趣盎然,第一次就让学生分辨清,再不会干扰以后的学习,学生识记的字母也会经久不忘。又如,为了避免学生对拼音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手舞足蹈”地学拼音——在教“o”这个单韵母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于是,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有的干脆把两只手臂圈成一个圆形……这样学习,学生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拼读为重
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毫无疑问应该让小学生尽早很好地掌握。但学生一进校就孤立地、长时间地学习汉语拼音,整节课学习“a—o—e”,进行“ba、ma”的拼读训练,必然使他们感到单调、枯燥、乏味,产生厌学心理,以致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为突出“拼读”这一重点、攻克“掌握”这一难点,我尝试运用以下指导策略,效果明显:
【教学案例】比如采取“化整为零,交叉学习”的指导策略。根据部编本小学语文“汉语拼音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每一课拼音教学的内容大都包括学拼音、识字学习和读儿歌三个部分,而且还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游戏和活动中练),教学拼音部分的每一节课,在突出“拼音教学”这一重点的前提下,在操作上可分为“三个时段”(或“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1/3的时间学习拼音、1/3的时间认读汉字、1/3的时间读背儿歌(儿歌采用的是全注音方法,且本课要求掌握的拼音用红 色标注。学生边学拼音,边在阅读儿歌、词语或短语中练习拼读)。这样分散设计、交叉教学,不仅能有效解决“枯燥”、“厌学”的问题,而且能为学生增加更多的“拼读”练习的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灵活掌握运用拼音的规律,切实解决好“工具”(运用)难题。又如采取“动脑动手,拓展运用”的指导策略。因为单纯、长时间地学习汉语拼音,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引导学生在动脑动手、拓展运用中学习拼音,他们就会感到生动有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步推进、逐渐提高要求:第一步——学完6个单韵母后,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制作带有声调的单韵母卡片,并参考课本绘上自己喜欢的图画。他们在动手制作、绘画中,既会感到学习的快乐,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知识。第二步——从学习音节开始,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创造性、拓展性的学业习拼音,把自己最常见、最会说的字词,用已学的拼音知识制成音节卡,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学习。这样可以增强拼音学习的应用性和互动性,提高拼读能力。第三步——拼音学习到韵母阶段,教师可带领学生用已学音节拼成常用语。由于这一拼音实践活动难度较大,一是不提统一要求,二是指导要细(可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常用音节,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连音节成句,然后让学生自己利用已制好的单节卡排成有序的句子在全班交流。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拓展运用,既能增加拼音学习的智慧性,又能突出拼音学习的实践性,顺利突破拼读难关。
三、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方法为要
“教给方法,学会学习”是新时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背景各科教学的共同教学目标和追求。汉语拼音教学也不例外。汉语拼音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事实上,真正需要记忆的只有23个声母和6个单韵母。其它的字母和音节,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自己读出来,不需要记忆。这样教学会大大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教学案例】复韵母是复合音,嘴唇的形状和舌头的位置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先发前一个字母的音,然后滑到后一个字母,一气呵成,不要分割开来—ai、ei、ao、ou的发音是前重后轻;ie、ue的发音是前轻后重。它们发音的轻重规律为a o e i u u排好队,谁在前面谁就重,谁在后面谁就轻。学生掌握了发音方法,就可以自己学习。又如,教学鼻韵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区分哪些是前鼻韵母、哪些是后鼻韵 母,然后教给发音方法——前鼻韵母的发音是:先发前一个字母的音,再把舌头抵住上齿龈,快速读n,从鼻子出气;后鼻韵母的发音是:先发前一个字母的音,再把舌根抵上腭,发鼻音。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自己练习。再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可以引导学生从读音、字形、用法三个方面与声母或韵母进行比较练习——第一组:读音相同,只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得长些响些(将i与yi、u与wu、u与yu、ie与yu、ue与yue、in与yin、un与yun、ing与ying进行比较);第二组:字形相近(将每组进行比较、对照、掌握变化情况和规律);第三组:用法不同(整体认读音节是独立的音节,不再和其它声母组成新音节;声母和韵母不能独立成音节,只能和其他韵母或声母组成新音节;声母和韵母不能独立成音节,只能和其他韵母或声母组成音节)。
总之,践行“语文修订课标”理念,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激趣在先、拼读为重、方法为要。
【关键词】 修订课标;部编教材;拼音教学;策略探索
最新修订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修订课标”)把汉语拼音的功能定位在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上,不再强调帮助阅读;将学习目标定位在拼读音节而不是直呼音节、书写音节而不是默写音节上(就是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这说明“语文修订课标”只把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立足于用、起一个辅助的作用。与此同时,部编语文汉语拼音部分不仅减少了课时、取消了声母中呼读音的形式、删掉了直呼音节的内容,在第一单元首先安排认识高频字,围绕学习和巩固汉语拼音这一重点,把学拼音、认少量汉字和发展语言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每一课大多包括学拼音、识字学习和读儿歌三个部分)。那么,如何践行“修订课标理念”、教好部编教材汉语拼音、切实提高拼音教学实效呢?近年来笔者勇于改革、积极探索,且取得成效与经验。
一、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激趣在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观察发现,汉语拼音教学效率不高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对拼音学习缺乏浓厚兴趣。因此,试着在“激趣”上首先下功夫、打基础。
【教学案例】笔者尝试借助游戏来激发学生拼音学习兴趣。因为,游戏是小孩最感兴趣的一项活动,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求知欲的良药。比如,针对小学生分辨力弱的特点,教师把易混的字母放在一起,带领小学生做“归家家”的游戏,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弄清了易混字母的不同点——教师教“y i yi”、“w u wu”时,首先是师生一起做此游戏。师问:“大y大y谁家的y?”生答:“大y大y声母y,请你归到你家去。”师问:“小i小i谁家的i?”生答:“小i 小i单韵母i,戴好帽子回家去。”师问:“yi呀yi呀谁家去?”生答:“我是整体音节yi,谢谢你,提醒我,我就回到我家去。”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组与组之间打乱顺序竞赛着做这个游戏,并依此法再学“w u wu”。这样学习,生生交流,师生共融,气氛活跃,兴趣盎然,第一次就让学生分辨清,再不会干扰以后的学习,学生识记的字母也会经久不忘。又如,为了避免学生对拼音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手舞足蹈”地学拼音——在教“o”这个单韵母时,教师可这样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于是,一番热烈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有的干脆把两只手臂圈成一个圆形……这样学习,学生轻松愉快、兴趣盎然。
二、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拼读为重
汉语拼音作为认读汉字字音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毫无疑问应该让小学生尽早很好地掌握。但学生一进校就孤立地、长时间地学习汉语拼音,整节课学习“a—o—e”,进行“ba、ma”的拼读训练,必然使他们感到单调、枯燥、乏味,产生厌学心理,以致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为突出“拼读”这一重点、攻克“掌握”这一难点,我尝试运用以下指导策略,效果明显:
【教学案例】比如采取“化整为零,交叉学习”的指导策略。根据部编本小学语文“汉语拼音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每一课拼音教学的内容大都包括学拼音、识字学习和读儿歌三个部分,而且还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学、在游戏和活动中练),教学拼音部分的每一节课,在突出“拼音教学”这一重点的前提下,在操作上可分为“三个时段”(或“三个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1/3的时间学习拼音、1/3的时间认读汉字、1/3的时间读背儿歌(儿歌采用的是全注音方法,且本课要求掌握的拼音用红 色标注。学生边学拼音,边在阅读儿歌、词语或短语中练习拼读)。这样分散设计、交叉教学,不仅能有效解决“枯燥”、“厌学”的问题,而且能为学生增加更多的“拼读”练习的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灵活掌握运用拼音的规律,切实解决好“工具”(运用)难题。又如采取“动脑动手,拓展运用”的指导策略。因为单纯、长时间地学习汉语拼音,学生容易感到乏味,引导学生在动脑动手、拓展运用中学习拼音,他们就会感到生动有趣。在具体操作上可以分步推进、逐渐提高要求:第一步——学完6个单韵母后,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制作带有声调的单韵母卡片,并参考课本绘上自己喜欢的图画。他们在动手制作、绘画中,既会感到学习的快乐,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知识。第二步——从学习音节开始,逐步提高要求,引导学生创造性、拓展性的学业习拼音,把自己最常见、最会说的字词,用已学的拼音知识制成音节卡,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学习。这样可以增强拼音学习的应用性和互动性,提高拼读能力。第三步——拼音学习到韵母阶段,教师可带领学生用已学音节拼成常用语。由于这一拼音实践活动难度较大,一是不提统一要求,二是指导要细(可先为学生准备一些常用音节,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连音节成句,然后让学生自己利用已制好的单节卡排成有序的句子在全班交流。这样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动脑动手、拓展运用,既能增加拼音学习的智慧性,又能突出拼音学习的实践性,顺利突破拼读难关。
三、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方法为要
“教给方法,学会学习”是新时代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背景各科教学的共同教学目标和追求。汉语拼音教学也不例外。汉语拼音有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事实上,真正需要记忆的只有23个声母和6个单韵母。其它的字母和音节,学生只要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自己读出来,不需要记忆。这样教学会大大减少学生的记忆量。
【教学案例】复韵母是复合音,嘴唇的形状和舌头的位置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先发前一个字母的音,然后滑到后一个字母,一气呵成,不要分割开来—ai、ei、ao、ou的发音是前重后轻;ie、ue的发音是前轻后重。它们发音的轻重规律为a o e i u u排好队,谁在前面谁就重,谁在后面谁就轻。学生掌握了发音方法,就可以自己学习。又如,教学鼻韵母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区分哪些是前鼻韵母、哪些是后鼻韵 母,然后教给发音方法——前鼻韵母的发音是:先发前一个字母的音,再把舌头抵住上齿龈,快速读n,从鼻子出气;后鼻韵母的发音是:先发前一个字母的音,再把舌根抵上腭,发鼻音。学生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自己练习。再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可以引导学生从读音、字形、用法三个方面与声母或韵母进行比较练习——第一组:读音相同,只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得长些响些(将i与yi、u与wu、u与yu、ie与yu、ue与yue、in与yin、un与yun、ing与ying进行比较);第二组:字形相近(将每组进行比较、对照、掌握变化情况和规律);第三组:用法不同(整体认读音节是独立的音节,不再和其它声母组成新音节;声母和韵母不能独立成音节,只能和其他韵母或声母组成新音节;声母和韵母不能独立成音节,只能和其他韵母或声母组成音节)。
总之,践行“语文修订课标”理念,教好部编拼音教材,提高拼音教学效率,要坚持激趣在先、拼读为重、方法为要。
- 【发布时间】2020/4/21 18:14:23
- 【点击频次】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