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与评价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积极探索并实施作业设计及评价是一个重要切入口。优化作业设计是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是要为教学目标服务的,而作业练习正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反思每一天,每一次的作业设计是否优化或是否有效。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作业设计;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习,课堂是主战场,优化高效的作业,会对语文的学习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但是当今的现状是:
1.教师布置作业特点
(1)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后习题或作业本,搞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做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下,基础好的同学感到太容易,吃不饱。这样的作业做了费时无效。
(2)作业量大,机械重复。
许多语文教师仍把“题海战术”奉为至胜法宝,把形形色色的资料抛向学生,让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
2.学生完成作业现状
(1)大多数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一
层次,做对或做错,作业书写是否规范与否毫不关心。
(2)自觉性不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否则能不做则不做,尤其是周末
作业。
(3)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题目认为自己会做不愿做,稍难的题目就缺
乏信心和毅力不想做,等待老师的讲评或抄袭他人。
先前我曾经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语文作业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长期完成作业比较困难,内心的成功的愿望就会一点点被磨灭,产生了消极情绪;而成绩不错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或者只写个答案,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钻研精神,等老师公布答案,心理上放松,思维调动不起来。
因此,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设计及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
一、作业设计
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语文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二、研究的原则和内容、操作措施
1、调查归因,寻找解决办法
作业布置现状的调查分析是我们实验的基础。通过设计一份学生作业问卷调查量表,加以分析,了解本校教师的作业布置、辅导情况,了解学生的作业量、完成与落实情况,研究学生完成作业中出现的缺陷,又要剖析教师作业布置的问题,探究教师检查及批改的措施,总结分析,了解其成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为课题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基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作业的兴趣,以至在作业中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懒做,很多时候应付了事,漫不经心,书写马虎,甚至抄袭。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一直依赖家长的“代教”、“代查”。种种不良习惯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拦路石。这种消极的作业状况,长此下去,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首先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
3、分层分类,建立作业题集
(1)根据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的作业习惯、态度、兴趣,还要考虑家庭教育因素。
(2)研究语文作业的归类。分别从作业内容、形式、难易度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类,并研究作业形式、内容、难度、时间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佳匹配,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作业设计。
(3)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作业实施分层管理,在作业布置、辅导、讲评上体现学生的层次性。不断调整分层管理的办法,不断积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和题集,在研究中期进行研讨交流。
4、课堂观摩,研究作业评价
初步拟定作业讲评课课堂模式如下:获取作业反馈信息→整理作业信息→重组作业信息→课堂讲评→作业再设计。
一是创设高效型的作业讲评课,力求简单题型不讲或少讲;典型错例多讲或详讲;错误率高的题目通过再演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二是创设趣味型的作业讲评课堂,努力体现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快乐,在多媒体中感受快乐。
三是创设拓展型的作业评价课堂,运用同类题型进行拓展,设计作业进行巩固训练,有效扩大作业讲评的面。
老师授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效果的好坏主要通过学生做习题来体现。因此,教师要实现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在这里,教师不是“考官”,而是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伙伴”。老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对语文作业的良好设计和评价,有选择的布置课后作业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作业设计;教学目标
语文的学习,课堂是主战场,优化高效的作业,会对语文的学习起到巩固、深化的作用。但是当今的现状是:
1.教师布置作业特点
(1)作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是临近下课时布置课后习题或作业本,搞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做导致基础差的同学吃不下,基础好的同学感到太容易,吃不饱。这样的作业做了费时无效。
(2)作业量大,机械重复。
许多语文教师仍把“题海战术”奉为至胜法宝,把形形色色的资料抛向学生,让学生身陷“题海”不能自拔,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
2.学生完成作业现状
(1)大多数同学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对作业的认识只停留在完成任务这一
层次,做对或做错,作业书写是否规范与否毫不关心。
(2)自觉性不够,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否则能不做则不做,尤其是周末
作业。
(3)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题目认为自己会做不愿做,稍难的题目就缺
乏信心和毅力不想做,等待老师的讲评或抄袭他人。
先前我曾经对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级的语文作业进行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基础较差的学生因为长期完成作业比较困难,内心的成功的愿望就会一点点被磨灭,产生了消极情绪;而成绩不错的学生虽然大部分时间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但只是停留在“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对作业中的题目,简单的不愿做,或者只写个答案,认为自己会做,何必浪费时间;而稍难的就缺乏钻研精神,等老师公布答案,心理上放松,思维调动不起来。
因此,把课堂作为主战场认真备课精心教学的同时,教师应把作业设计及练习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来把握,使教学与练习相互促进,增强教学实效。本文就从几个方面作一粗浅的探究。
一、作业设计
1、课前作业设计
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初步解决课题,提出深入研究的问题,交流。这一作业往往在上课的前5分钟检查落实。先是由个别学生把预习的本节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不全面的,由其它同学补充),这样一部分基本的简单的知识,学生会自主学习完成,不需要教师再作讲解。同时,展示的同学提出预习中的疑惑先由其它同学解答,同学之间交流,不能完成的,由教师解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让学生养成自学自练的习惯,每节课课前要求学生在教师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坚持进行预习,明确重点、难点、疑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能独立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或教师编写的“学案”、看懂课本上的例题,同时把自己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记录下来,和全班或小组同学交流问题,带着问题再在课堂进行学习,学习效益会大大提高。
2、课中作业设计
这部分作业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随堂练习、自行小结。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本节简单知识点的情况下,对重点知识加以强调,对难点知识进一步解析,特别是对解决问题的语文思想、方法技巧进行点拨;组织部分随堂巩固练习,由学生自行反思归纳总结,畅谈感想分享收获交流经验,让学生通过思想碰撞产生火花,对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强调提炼;必要时组织课堂小检测。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在同一个作业本的上面体现出来。
3、课后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练习的主体内容发挥着巩固知识,提炼方法,训练技巧的关键作用。为了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应精心选课本或辅导书上的配套习题2-3个,在课后做,同时这几个题要有层次性,甚至最后一个题有些综合性,有点难度,是选做的,主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同时,课后作业设计注意与下一节的课前作业设计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的闭合回路,还应注意到设计形式的多样性:如在作业本上完成的、动手操作完成的、在网络等媒体查找信息了解与本课有关知识的、设计调查问卷的等等。
从课前到课后,学生从预习到复习,逐渐掌握知识、方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通过训练去掌握必要的基本技能,并通过技能的学习与提高,去巩固知识,深化知识,进而形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二、研究的原则和内容、操作措施
1、调查归因,寻找解决办法
作业布置现状的调查分析是我们实验的基础。通过设计一份学生作业问卷调查量表,加以分析,了解本校教师的作业布置、辅导情况,了解学生的作业量、完成与落实情况,研究学生完成作业中出现的缺陷,又要剖析教师作业布置的问题,探究教师检查及批改的措施,总结分析,了解其成因,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为课题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
2、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
好的学习习惯是成功的基石。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作业的兴趣,以至在作业中形成了许多的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懒做,很多时候应付了事,漫不经心,书写马虎,甚至抄袭。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一直依赖家长的“代教”、“代查”。种种不良习惯是学生学习进步的拦路石。这种消极的作业状况,长此下去,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我们首先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去分析其成因,因人而异地采取措施。
3、分层分类,建立作业题集
(1)根据班级实际,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虑学生的作业习惯、态度、兴趣,还要考虑家庭教育因素。
(2)研究语文作业的归类。分别从作业内容、形式、难易度等不同方面进行归类,并研究作业形式、内容、难度、时间与不同层次学生的最佳匹配,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进行作业设计。
(3)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对作业实施分层管理,在作业布置、辅导、讲评上体现学生的层次性。不断调整分层管理的办法,不断积累成功的和失败的案例和题集,在研究中期进行研讨交流。
4、课堂观摩,研究作业评价
初步拟定作业讲评课课堂模式如下:获取作业反馈信息→整理作业信息→重组作业信息→课堂讲评→作业再设计。
一是创设高效型的作业讲评课,力求简单题型不讲或少讲;典型错例多讲或详讲;错误率高的题目通过再演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二是创设趣味型的作业讲评课堂,努力体现在游戏中感受快乐,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快乐,在多媒体中感受快乐。
三是创设拓展型的作业评价课堂,运用同类题型进行拓展,设计作业进行巩固训练,有效扩大作业讲评的面。
老师授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初中语文课堂效果的好坏主要通过学生做习题来体现。因此,教师要实现身份的转变:由作业的命制者转变为情境的培育者;由过程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咨询者;由作业评价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内省的激励者;由作业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发展的合作者……在这里,教师不是“考官”,而是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伙伴”。老师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看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通过对语文作业的良好设计和评价,有选择的布置课后作业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 【发布时间】2020/4/21 18:15:13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