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集中的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然而农村大多数小学生害怕写作,即使写出来的文章与生活实际相脱离,语言贫乏,真实性不强,也没有在作文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如何指导学生写作,其实只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积累大量的材料,把想说的话写出来,时间长了学生写作能就会慢慢提高。
【关键词】 农村学生;写作;实践;思考
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写作时无从下手或有话写不出来”量大难题。如何破解这两大难题,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引导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学生才会想写、能写、善写。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我谈几点认识。
一、写儿时游戏活动
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和写作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应返璞归真,回归儿童生活,寻找源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作文实质上是生活外延的写照,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把作文教学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以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为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写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处处是作文”。农村的小孩子,父母很少带他们外出旅游、很少有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听到、看到的大多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有的稍纵即逝,有的记忆深刻,但每件事都记载着学生生活信息。如捞鱼、捏泥牛、摸虾、游泳、打水仗,做错事时的慌张心里、做游戏不小心把裤腿撕烂、衣不遮体时的尴尬场景,让学生把这些精彩片段写一段话,作文课上互相交流分享,然后引导把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篇好作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情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作文。
二、写奇妙的自然景象
自然是奇妙的,又与我们紧密联系,只要注意观察,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田野河流景色优美,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感受,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围绕自然生活情境去选择美的场景,感受美的的生活,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一次语文课上到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雪,下课后,同学们拥到走廊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雪花。几个男同学按捺不住,去雪地里奔跑。我与下节课的老师商量,上了一节作文课。上课时,同学们用异样的眼睛看着我,以为怕要批评雪地里玩雪的学生。我像拉家常似的说:“下雪好玩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由于有真实的感受,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有学生说:“看着这雪景,多么神奇呀!我仿佛看到了雪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子。”有的说:“雪花像许多白蝴蝶在空中舞蹈。”我趁机说:“愿意用你手中的笔留下这美好的雪景吗?”。真实场景和灵感所致,这场雪景学生写得栩栩如生。
三、写琐碎家庭生活
“家”,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家,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
四、写流露真情的事件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每天都给人以启迪,如何捕捉留住它们,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观察和积累,只有积累,才有素材,才可能创造。学生对每天所经历的每件事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被所经历的矛盾的生活、所接触的人物、所发生的事所激动时,最容易引发思维迁移,教师抓住这一实际机发写作动机,把学生头脑中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认识转化为书面语言。如一次作文,我布置了作文题目?—《妈妈背我去看病》。两个学生写的都是妈妈背我看病时路上的情景。一个学生这样写:我病了,妈妈也病了,妈妈不顾病痛背着我去看病,遇上老天下大雨,我伏在妈妈背上,妈妈一手搂着我,一手撑着伞,不让孩子淋着我,一步一滑的向卫生所走去。另一个学生这样写:生病的妈妈背着生病的我步行在雨中,急急忙忙往医院里赶,一把小雨伞在我头上撑着,我伏在妈妈背上,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妈妈回头一笑,强忍着病痛,有气没力背着我继续往前走,头发湿了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还是泪水。两篇作文叙述同一件事,叙述不一样。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五、写难以忘却片段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及时扑捉、回味难忘的瞬间,引导学生把珍藏在内心的每件精美的事件用语言文字抒发出来,文体、顺序、数量不限,多多益善,日复一日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鼓励奇思妙想,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的作品会妙趣横生。如一次作文,题目是《那微笑,让我难忘》。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15分钟静静回忆,生活中所经历的事,哪些少遇却又难忘。一位同学拟了这样一个写了一篇文章。他是这样写的:
我背着一篮包谷,坐在回家的一个巷子里,前面来了一辆小车,后面有个牵着一匹驮着四袋包谷的马,正在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时候,突然,肩上的篮子一下子轻了起来,继而渐渐离开了我的肩。一双大手从我的背上提下了篮子。那一刻,我真无法说出心里的感激之情。我慢慢扭过头:是村里张大叔的脸,脸上充满了微笑。时间没有容我仔细看,但只那一瞬间,却使我感到那微笑是那么真诚、可爱!
他把我送到家门口,我支支吾吾,很想对他说一声我不常说的‘谢谢’两个字,可是嘴笨和胆小使我最终没能说一句话,他拍拍我的肩笑着走开了。我呆呆地站在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时,脑海里已满是那张微笑的脸……他那真诚、可爱的一笑,让“我”不能忘却,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爱。
六、仿写他人作品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阅读、欣赏与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因此,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激发头脑中已存信息与他人文章相匹配的板块,与他人产生共鸣。一方面通过“阅读”、“欣赏”、“描摹”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达到与他人灵性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心底的生活积累,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把要说的话通过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另一方面运用媒体、录像、幻灯、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通过活生生的图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体味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达到在视觉与心灵上与作者同步,完成由生活画面到再创造的飞跃。再组织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等形式表达出来。
作文不是一朝一夕能写好的,要让学生扎根于生活,在一个开放、自由、灵活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走进写作殿堂。
【关键词】 农村学生;写作;实践;思考
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存在“写作时无从下手或有话写不出来”量大难题。如何破解这两大难题,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生活,引导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学生才会想写、能写、善写。如何指导学生“写作”我谈几点认识。
一、写儿时游戏活动
丰富多彩的游戏生活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和写作源头活水。作文教学应返璞归真,回归儿童生活,寻找源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作文实质上是生活外延的写照,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把作文教学置于现实生活背景之中,以生活中熟悉的素材为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写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看到的事,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写作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切身感受“生活处处是作文”。农村的小孩子,父母很少带他们外出旅游、很少有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听到、看到的大多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有的稍纵即逝,有的记忆深刻,但每件事都记载着学生生活信息。如捞鱼、捏泥牛、摸虾、游泳、打水仗,做错事时的慌张心里、做游戏不小心把裤腿撕烂、衣不遮体时的尴尬场景,让学生把这些精彩片段写一段话,作文课上互相交流分享,然后引导把相同或相近的内容串起来,就可形成一篇好作文。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把现实生活中看到的通过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情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作文。
二、写奇妙的自然景象
自然是奇妙的,又与我们紧密联系,只要注意观察,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田野河流景色优美,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感受,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围绕自然生活情境去选择美的场景,感受美的的生活,为习作积累生活素材。一次语文课上到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雪,下课后,同学们拥到走廊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雪花。几个男同学按捺不住,去雪地里奔跑。我与下节课的老师商量,上了一节作文课。上课时,同学们用异样的眼睛看着我,以为怕要批评雪地里玩雪的学生。我像拉家常似的说:“下雪好玩吗?能说说你的感受吗?”由于有真实的感受,学生的发言很积极,有学生说:“看着这雪景,多么神奇呀!我仿佛看到了雪中卖火柴的小女孩子。”有的说:“雪花像许多白蝴蝶在空中舞蹈。”我趁机说:“愿意用你手中的笔留下这美好的雪景吗?”。真实场景和灵感所致,这场雪景学生写得栩栩如生。
三、写琐碎家庭生活
“家”,是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的家,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家庭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
四、写流露真情的事件
文章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每天都给人以启迪,如何捕捉留住它们,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对生活观察和积累,只有积累,才有素材,才可能创造。学生对每天所经历的每件事的感受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在被所经历的矛盾的生活、所接触的人物、所发生的事所激动时,最容易引发思维迁移,教师抓住这一实际机发写作动机,把学生头脑中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认识转化为书面语言。如一次作文,我布置了作文题目?—《妈妈背我去看病》。两个学生写的都是妈妈背我看病时路上的情景。一个学生这样写:我病了,妈妈也病了,妈妈不顾病痛背着我去看病,遇上老天下大雨,我伏在妈妈背上,妈妈一手搂着我,一手撑着伞,不让孩子淋着我,一步一滑的向卫生所走去。另一个学生这样写:生病的妈妈背着生病的我步行在雨中,急急忙忙往医院里赶,一把小雨伞在我头上撑着,我伏在妈妈背上,眼泪止不住流了出来,妈妈回头一笑,强忍着病痛,有气没力背着我继续往前走,头发湿了不知是汗水还是雨水还是泪水。两篇作文叙述同一件事,叙述不一样。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让学生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五、写难以忘却片段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及时扑捉、回味难忘的瞬间,引导学生把珍藏在内心的每件精美的事件用语言文字抒发出来,文体、顺序、数量不限,多多益善,日复一日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鼓励奇思妙想,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的作品会妙趣横生。如一次作文,题目是《那微笑,让我难忘》。首先我让学生闭上眼睛,用15分钟静静回忆,生活中所经历的事,哪些少遇却又难忘。一位同学拟了这样一个写了一篇文章。他是这样写的:
我背着一篮包谷,坐在回家的一个巷子里,前面来了一辆小车,后面有个牵着一匹驮着四袋包谷的马,正在我前进不能,后退不得的时候,突然,肩上的篮子一下子轻了起来,继而渐渐离开了我的肩。一双大手从我的背上提下了篮子。那一刻,我真无法说出心里的感激之情。我慢慢扭过头:是村里张大叔的脸,脸上充满了微笑。时间没有容我仔细看,但只那一瞬间,却使我感到那微笑是那么真诚、可爱!
他把我送到家门口,我支支吾吾,很想对他说一声我不常说的‘谢谢’两个字,可是嘴笨和胆小使我最终没能说一句话,他拍拍我的肩笑着走开了。我呆呆地站在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时,脑海里已满是那张微笑的脸……他那真诚、可爱的一笑,让“我”不能忘却,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爱。
六、仿写他人作品
作文教学实际上是阅读、欣赏与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是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很难写出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文章。因此,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激发头脑中已存信息与他人文章相匹配的板块,与他人产生共鸣。一方面通过“阅读”、“欣赏”、“描摹”体会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达到与他人灵性沟通与默契,搅动积淀心底的生活积累,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把要说的话通过语言的洪流宣泄出来;另一方面运用媒体、录像、幻灯、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他人文章所蕴含的生活韵味通过活生生的图片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对生活感知的直观性,体味作者思想感情,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达到在视觉与心灵上与作者同步,完成由生活画面到再创造的飞跃。再组织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等形式表达出来。
作文不是一朝一夕能写好的,要让学生扎根于生活,在一个开放、自由、灵活的生活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走进写作殿堂。
- 【发布时间】2020/4/21 18:16:03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