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新课标教材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有了更高的要求,它提出必须要贯彻落实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图像识读,指的就是通过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并结合作者的创作目的与表现手法来欣赏图片,它已经成为了现阶段对小学生学习美术必备的一种能力要求。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学生;图像识别能力;提升
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训练,教导学生利用多种思路、方法来有步骤的进行图像识别,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目标,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对学生未来的现代化发展具有进步性的积极意义。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课的鉴赏能力,就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它占据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它要求学生通过视觉观察,然后进行讨论反思,然后才能进行客观的描述。它也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观察力、鉴赏力等综合能力。本文就以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探讨关于提高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几点策略。
1、学生图像识读的特点
鲜艳、明快的色彩易激起学生识读的兴趣在学生的眼里:碧绿的草地、娇艳的花朵、蔚蓝的天空,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的第一选择一定是彩色图片。对自己熟识的图像易识读接受学生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接受那些能再现他们平时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优秀作品,并常常用来做自己的范本。例如,表现美好生活的场景,学生习惯的画面是高楼林立的街道、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各式各样的车……他们感受不出低矮的小院、稀疏的篱笆、杂乱的柴堆的乡村景色,其实也是一种美丽。无意识的识读为先学生对图像的感受,往往凭第一印象,会常常特别关注图像中的一个细节,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在美术活动“汽车设计师”中,学生看到造型奇特像螳螂的汽车,会忽略它的功能;学生看到有着太阳能接收器的汽车,会忽视它的外观设计。
2、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策略
2.1有方法的看图
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因其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的初期,对于图画这类的教育教学更能直观的将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利于低年级学生思维方式、想象力等学习习惯的养成。那么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进行图像识读更是在艺术层面加强了学生的看图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合理运用图像识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他们主动识图的能力。第一种方法是直观欣赏法,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它要求的是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图像,然后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美、领悟美、享受美的乐趣。
2.2有角度的看图
2.2.1以作者角度看图
欣赏一幅画的魅力所在,并不仅仅只是欣赏它的各种创作受到的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的展示形式,能够领会看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以及表现出的个性魅力。比如,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描绘的是具有那个时期的建筑、雕刻、绘画手法的象征的艺术象征。达芬奇塑造的端庄典雅的圣母形象,被誉为善和美的化身,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古希腊金字塔、希腊雕塑、罗马大教堂、法国艾菲尔铁塔、法国油画、中国水墨画等这些图像,向学生传递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2.2.2结合自身联想看图
为了提高自身的图像识别能力,可以给学生安排手工课,让他们自己按照教材上的步骤一步步的制作出目标作品,通过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来锻炼并检查自己的图像识别能力,对于识别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够很轻松的将作品完成好,至于识别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要气馁,它反应了他们更需要再进一步加强图像识别能力的训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自身的图像识别能力。
2.3学会描述图像
2.3.1交流与讨论
沟通讨论是人与人进行思想上、灵魂上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能互相激发自己之前没有的思想和创作灵感。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绘画水平有限,为了评估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强弱,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口头对图像进行描述的方式。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制定图像识别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通过在交流沟通中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在美术欣赏上的图像识别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以及艺术审美的水平。
2.3.2判断与评价
检验学生图像识别能力高低的另一种评判标准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后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让他们养成一种主动去反思的能力,从而才能提高自己的客观评判标准。在现在的设计中,有的设计师为了让自己的设计能直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采用对某个形状、大小、颜色都一样的物象进行累积排列的设计原理,形成密集的物象集合。有的学生对这种密集的图像感到恐惧,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密集恐惧症”。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图像识别能力训练的时候,要明确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思想都有所不同,不能强加自己的见解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总之,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意味着培养学生图像识别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有效方法。加强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自己对美术图像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在美术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J]. 曾丽芸. 课程教育研究. 2020(03) [2]现代美术课堂实施“小先生制”的策略[J]. 苏晓萍. 辽宁教育. 2019(19)
[3]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性[J]. 李彦清. 大众文艺. 2017(24)
【关键词】 小学美术;学生;图像识别能力;提升
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训练,教导学生利用多种思路、方法来有步骤的进行图像识别,从而实现提高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目标,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支撑,对学生未来的现代化发展具有进步性的积极意义。在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课的鉴赏能力,就要求要提高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它占据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它要求学生通过视觉观察,然后进行讨论反思,然后才能进行客观的描述。它也是低年级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观察力、鉴赏力等综合能力。本文就以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探讨关于提高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几点策略。
1、学生图像识读的特点
鲜艳、明快的色彩易激起学生识读的兴趣在学生的眼里:碧绿的草地、娇艳的花朵、蔚蓝的天空,一切都是美好的。如果教师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他们的第一选择一定是彩色图片。对自己熟识的图像易识读接受学生会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所见所闻,接受那些能再现他们平时的生活场景和内心世界的优秀作品,并常常用来做自己的范本。例如,表现美好生活的场景,学生习惯的画面是高楼林立的街道、五颜六色的霓虹灯、各式各样的车……他们感受不出低矮的小院、稀疏的篱笆、杂乱的柴堆的乡村景色,其实也是一种美丽。无意识的识读为先学生对图像的感受,往往凭第一印象,会常常特别关注图像中的一个细节,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在美术活动“汽车设计师”中,学生看到造型奇特像螳螂的汽车,会忽略它的功能;学生看到有着太阳能接收器的汽车,会忽视它的外观设计。
2、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小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策略
2.1有方法的看图
对于正处于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因其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使得他们在学习的初期,对于图画这类的教育教学更能直观的将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利于低年级学生思维方式、想象力等学习习惯的养成。那么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进行图像识读更是在艺术层面加强了学生的看图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合理运用图像识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提高他们主动识图的能力。第一种方法是直观欣赏法,就像它的字面意思一样,它要求的是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图像,然后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美、领悟美、享受美的乐趣。
2.2有角度的看图
2.2.1以作者角度看图
欣赏一幅画的魅力所在,并不仅仅只是欣赏它的各种创作受到的运用,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的展示形式,能够领会看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以及表现出的个性魅力。比如,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如《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描绘的是具有那个时期的建筑、雕刻、绘画手法的象征的艺术象征。达芬奇塑造的端庄典雅的圣母形象,被誉为善和美的化身,能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的追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通过给学生展示,古希腊金字塔、希腊雕塑、罗马大教堂、法国艾菲尔铁塔、法国油画、中国水墨画等这些图像,向学生传递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背景和历史。
2.2.2结合自身联想看图
为了提高自身的图像识别能力,可以给学生安排手工课,让他们自己按照教材上的步骤一步步的制作出目标作品,通过在实际的动手操作中来锻炼并检查自己的图像识别能力,对于识别能力强的学生,就能够很轻松的将作品完成好,至于识别能力差的学生也不要气馁,它反应了他们更需要再进一步加强图像识别能力的训练。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自身的图像识别能力。
2.3学会描述图像
2.3.1交流与讨论
沟通讨论是人与人进行思想上、灵魂上交流的一种有效方式,能互相激发自己之前没有的思想和创作灵感。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绘画水平有限,为了评估学生对图像的识别能力强弱,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口头对图像进行描述的方式。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制定图像识别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通过在交流沟通中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在美术欣赏上的图像识别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以及艺术审美的水平。
2.3.2判断与评价
检验学生图像识别能力高低的另一种评判标准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图像后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和评价,让他们养成一种主动去反思的能力,从而才能提高自己的客观评判标准。在现在的设计中,有的设计师为了让自己的设计能直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往往采用对某个形状、大小、颜色都一样的物象进行累积排列的设计原理,形成密集的物象集合。有的学生对这种密集的图像感到恐惧,也就是我们心理学上所说的“密集恐惧症”。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图像识别能力训练的时候,要明确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人的思想都有所不同,不能强加自己的见解在每个学生的身上。
总之,在推行素质化教育的今天,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意味着培养学生图像识别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有效方法。加强学生图像识别能力的训练,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自己对美术图像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在美术课堂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J]. 曾丽芸. 课程教育研究. 2020(03) [2]现代美术课堂实施“小先生制”的策略[J]. 苏晓萍. 辽宁教育. 2019(19)
[3]浅谈小学美术课堂中口头语言表达的重要性[J]. 李彦清. 大众文艺. 2017(24)
- 【发布时间】2020/4/21 18:17:07
- 【点击频次】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