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健康人格;培养
健全的人格,是通向未来世界的护身符,体育教学在其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下面我就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谈点自己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健康人格定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体育教学传统的固有的模式也在改变,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层出不穷,学生人格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也在不断受到重视。体育教学在小学阶段更应该如此,注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仅希望孩子成为聪明的人,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康的人。以“健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其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教学中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同样是一种潜行的交流。当然学生人格的培养就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不可以是溺爱,也不可以是顺从,应是一种教育,长期的教育。
二、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策略
1、教师要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前的小学生多是一些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爱护,物质上、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但反映在生活中、学习中则较为缺少意志力、顽强精神,体育课对于学生的考察不仅仅是身体机能,还包括了对学生在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考虑,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制定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要有坚强的意志,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影响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间相互爱护、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2、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3、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功的意义,注意及时的引导学生调节情绪,继续挑战。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感”和“收益感”,在付出劳动之后真正体验到快乐!不要畏惧结果,充分体验过程带给自己的收益感。
4、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5、树立学生合作、协助、爱护公物的观念。体育游戏中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互帮互助,体育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都将是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良好品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的收管等小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一种美德。
总之,体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强健学生的体质,还要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在身心上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健康人格;培养
健全的人格,是通向未来世界的护身符,体育教学在其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人的自身发展的要求。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活动,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动机,增强学生的能力,全面和谐发展,对于他们成才和成才后的操守有着积极意义,下面我就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谈点自己看法,与同行共勉。
一、健康人格定义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体育教学传统的固有的模式也在改变,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思路,层出不穷,学生人格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也在不断受到重视。体育教学在小学阶段更应该如此,注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仅希望孩子成为聪明的人,还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人格健康的人。以“健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健康的成长,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关注其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教学中人格的培养,是一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也同样是一种潜行的交流。当然学生人格的培养就像母亲对待孩子那样,不可以是溺爱,也不可以是顺从,应是一种教育,长期的教育。
二、小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策略
1、教师要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前的小学生多是一些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爱护,物质上、精神上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满足,但反映在生活中、学习中则较为缺少意志力、顽强精神,体育课对于学生的考察不仅仅是身体机能,还包括了对学生在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力等。因此体育教师要有充分的考虑,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制定锻炼学生的意志力。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十分显著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本身要有坚强的意志,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技能技巧的显示,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充满信心的教态影响意志薄弱的学生,创造出一种同学间相互爱护、相互关心、团结友爱的和谐气氛,提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善于运用集体的力量和榜样的作用,鼓励学生的士气,激励学生的斗志,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勇敢行为,教师要及时地表扬和鼓励,从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渐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2、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审美观念。体育教学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而身体活动并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作用,它还伴随着知识的信息、心理的活动、情感的体验等一系列因素的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直接参与、身体力行这一实施强的特点,刻意安排艰苦的环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体操、球类等);营造紧张的气氛,培养学生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结构健全的个性心理;可以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伴以优美动听的旋律,让学生通过充分展示外形的动作来表达内在的情感,从而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气质,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如韵律操、体育舞蹈等);还可以通过体育实践体验后的“成功感”和“收益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保健素养,形成科学用脑、讲究规律的现代生活模式;亦可以通过复杂技术动作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既了解内部结构又能感知外部形态,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体育运动与思维训练的巧妙结合,不仅有利于诱发和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的灵感,而且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改善。
3、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成功观念。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的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功的意义,注意及时的引导学生调节情绪,继续挑战。体育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如怕苦、怕摔、胆怯等一些现象,特别是在跳高、跳山羊、技巧、单杠动作等难度较大的练习中更加突出。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但是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却面面大观。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使学生减小畏怕的情绪。通过不断反复的练习,学生终于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思想意志品质,作为教育者,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行为及性格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促使学生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不断体验,增强耐挫能力,保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这样,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成才。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用心人”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感”和“收益感”,在付出劳动之后真正体验到快乐!不要畏惧结果,充分体验过程带给自己的收益感。
4、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体育教学具有形态化的特征,学生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等,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流更直接、更广泛,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作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这模拟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交友,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其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人与人之间要注意团结友爱、关心与支持、鼓励与帮助、尊重与信任、理解与体谅。个人作为集体中的一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能热爱祖国、关心集体,和大家协同配合,增强凝聚力。在对学校、班级、老师、同学充分体现爱心的同时,也自然会得到社会给予的信任与友谊等相应的回报。队列和体操队形不仅是对学生身体姿势和空间知觉的基本训练,同时也是一项严格的集体活动。它要求学生在共同的口令下完成协调的动作,从而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集体主义精神,发展反应迅速、动作准确和协调一致的应变能力。
5、树立学生合作、协助、爱护公物的观念。体育游戏中的相互合作、共同探究、互帮互助,体育技能与技巧的掌握都将是开拓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良好品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协助老师布置场地,器材的收管等小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一种美德。
总之,体育教学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强健学生的体质,还要让学生在体育训练中建立健全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使学生能够在身心上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 【发布时间】2020/4/21 18:18:12
- 【点击频次】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