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初中历史教学中依据教材发挥 学生主体性实践教学案例研究

 

【作者】 马 欣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历史教学只有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历史情境中体验历史人物的难处,才能够走进历史人物的真实内心,体会历史人物的不得已,这才才是真正地触摸到了人性,感知到了历史真实的一面。
  【关键词】 初中历史;部编教材;主体发挥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特点就在于时序性、时代性及适切性较强。就时序性而言,主要是内容编排紧密结合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采取点线结合的方式给予呈现。这种编排方式与初中生自身的认知水平与接受能力相符,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的前提下,能更好地厘清历史发展顺序。就时代性而言,主要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把我国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效作为关注的焦点,同时将计算机网络、人口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内容补充到课本中,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当前社会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而适切性主要是指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对基本史实进行精选,删除过时的知识,学生在减轻学习负担的同时能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简而言之,教材内容变得更加精简、清晰,在表述上更加科学规范,专业性与严谨性更强。针对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新变化,笔者结合自身的从教实践,总结了以下施教策略,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关教学难点。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唯物史观作为指导,科学地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应客观分析,实事求是地评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确保历史基本原则得到有效的坚持,着力实现科学性、生动性和思想性的融合。在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教师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发挥历史课的情感教育功能,切实将课程的教育内涵发挥出来,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要紧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为基础,根据生动具体的史实,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从而感知和探究历史。在激发学生兴趣时,教师应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微课教学就是不错的选择。在学习“鸦片战争”时,发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的影响是该课的重点,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是难点。教师设计微课时要将内容分为重点、难点,包括“南京条约”的内容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两部分。为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南京条约”,通过微课依次展示了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四个小部分。教师给学生播放“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示意图”的视频后,按下暂停键,要求学生在视频画面中将割让的香港岛找出来。随后,再展示出“鸦片战争示意图”,再次将视频暂停,让学生将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找出来,然后,用微课展示通商口岸的位置,从而让学生深刻感知“南京条约”带来的巨大影响。最终,学生认识到我国因鸦片战争而签订“南京条约”,因“南京条约”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学生通过微课降低了认识和理解上的难度,有效攻克了该课的重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进行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讲述基本的史实,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从而感受历史知识的关联性,之后,在历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切实注重多元化教学的实施,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双重提升。例如,在设计“繁盛一时的隋朝”时,教师发现“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和作用”是这一课的中心内容。但初中一年级学生认识水平有限,难以准确客观地对此做出评价。对此,教师应该将微课的主要内容聚焦在大运河上。首先,教师用微课视频展示“隋朝疆域”,将此视频暂停后,要求学生从图中将隋朝首都长安找出来。随后,用微课视频将开凿隋朝大运河的原因讲述出来,从而得出结论:隋朝为了巩固统治,加强南北交通,于是就主张建造大运河。在评价大运河方面,教师可以用微课视频将有关大运河的诗句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大运河的评价有褒有贬。一方面,大运河的修建加快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当时国家的统一。另一方面,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当时人们的徭役负担大大增加。在教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时,该课主要包括两个历史性大事件,一是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二是南京大屠杀。教师在设计微课时,可以将视频歌曲“八路军拉大栓”作为导入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在看微视频时思考,歌曲中的“卢沟桥”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八路军又是怎样一支队伍呢?由此而导入新课。针对“卢沟桥事变”,教师用微课展示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并配上相关内容讲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卢沟桥事变的过程。看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复述一遍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微课视频,能够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更直观地认识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
  三、让教材蕴含的学科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学生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从历史中获得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吸取历史智慧,得到价值引领。教师在深刻把握初中历史统编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要善于创造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掘教材内容的隐性价值,使学生深刻领会历史统编教材所蕴含的各个时代的主体思想以及重要启示。比如七年级历史统编教材突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条主线,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5000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历程孕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八年级历史统编教材重点呈现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要让学生懂得反对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主题。通过近现代史的学习,要增强学生民族自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九年级历史统编教材重点呈现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影响。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样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彼此竞争、互相影响,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初中历史教学担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要重视革命传统文化传承,充分利用好统编教材中承载革命文化的相关内容,用革命传统文化养浩然之正气、育民族之精神。例如统编教材中介绍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43位老一代革命家,要讲好这些革命家的故事,让老一代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为青少年精神成长提供滋养,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命运,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要通过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从而让青少年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学习。
  总之,部编新教材增加了许多历史人物,并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比以往更加具体,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但由于篇幅等原因,仍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主。客观上使以“人”为中心的历史教学很难落地。多数教师的授课仍比较传统,从学生的历史认知来说,他们对历史人物是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在接受学校历史教育之前,头脑中的历史知识多是与历史人物有关,但这些知识多是来源于影视、小说等文学作品,不一定正确,也不系统。他们渴望从学校历史教育中获得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尤其是渴望更多地了解杰出的历史人物。但由于从教材和教师教学中获取的信息不太丰富,很容易削弱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原有的由脉络性、梗概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结论等构成的中学历史教学难以感染学生形成历史认同感。
  • 【发布时间】2020/4/21 18:25:06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