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巧用导学案,让孩子更轻松,让课堂更有效

 

【作者】 方雪红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谈谈导学案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的运用

  【摘 要】 本文从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的利用,使用导学案后师生的变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巧用导学案,可以让孩子更轻松,让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 导学案;知识链接;合作探究;检测反馈;展示交流;课堂效率;有效

  导学案是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紧紧围绕教材,依纲靠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学段、不同班级,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是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从2017年起,我参与了学校开展的区级课题《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导学案的有效设计与应用的研究》,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导学案的设计、修改、尝试、实施、课堂反馈、调查研究等工作我都参与了。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我深深地感觉到:合理巧妙地利用导学案,可以让孩子学习更轻松,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在自己的关于教材的思考上使用的精力减少,则学生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越高。
  一、导学案的设计
  我们学校是一所县城小学,孩子来自不同条件家庭,每个班的孩子个别差异比较大,对新知识的自学能力和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所以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我们考虑到不同孩子的需求,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导学案的设计主要从以下几个模式进行。
  ⒈知识链接。复习与本节课有关的旧知,唤起学生的回忆。这个内容主要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小练习,通过练习检测孩子对旧知的掌握程度,如果忘记了,孩子可以课前及时复习,或者请教同学、老师、家长。
  ⒉合作探究。这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新知,为了孩子能提前主动参与新知探究,我们在精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知难易程度,细分例题结构,把新知进行拆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把新知的重点精髓部分设计成孩子容易理解接受的小问题、小填空,方便孩子课前预习,课中交流。
  ⒊检测反馈。检测反馈可以检查孩子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一般分为基础题、综合题、提升题,设计力求紧紧联系新课内容,充分考虑孩子的易错点和混淆点,体现练习的层次性与针对性。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导学案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
  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1)
  小组名称:                          学习主人:
  【学习内容】教材第8页例1“试一试”。
  【学习目标】
  利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1.口算:
  6÷2=        30÷5=         27÷3=            28÷4=  
  2.笔算: 
  48÷4=       65÷6=   207÷3=         68÷3=
  二、合作探究
  ⒈看课本第8页例1,从图上你知道了:                                   ,问题是:                                           ,
  列式是:                                           。
  ⒉你会口算60÷20等于(     )吗?。你是怎样想的?
  想法一: 60里有(   )个20。
  想法二: 20× 3=(   )           想法三:  6 ÷  2 =(   )
  60÷20=(   )                    60 ÷(  )=(   )
  想法四:
              3               思考: 3为什么写在商的个位上?
  2 0    6 0

  ⒊试一试                                         □      
              □         验算           3 0   1 5 0     验算
  20    9   6     
         □ □
             □
  想:96里面有(  )个20。      想:150里有(   )个30。
  小结:*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先看被除数的前(   )位,前(  )位不够除,再看前(   )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
  4.完成课本“练一练”第1题,并思考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是怎样口算的。
  三、检测反馈
  1.口算。
  80÷20        100÷50       90÷30       280÷40
  200÷40       400÷8       480÷80       160÷20  
  2.竖式计算,并验算。
  80÷40       85÷40        27÷20         187÷40        
  3.    60分=     时             60秒=      分
  120分=      时            240秒=      分
  480分=       时            450秒=     分
  4.花店有98枝玫瑰花,每20枝扎成一束,可以扎几束?还剩几枝
  5.学校买来280根跳绳,每班分30根,可以分多少个班?还剩多少根?
  6.青山果园收获了300箱苹果和80箱梨,苹果的数量是梨的几倍?
  四、导学案的利用
  导学案主要是给孩子自学、探究、交流的。为了培养孩子课前自觉预习、课中合作交流、认真倾听、提出质疑、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先给孩子从新分组,按照孩子成绩差异、男女比例、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组织能力等情况把孩子平均分成八人组(大组)和四人组(小组),让孩子自己选好组长,组长组织本组成员确定小组名称、口号、具体分工。小组一般设组长,负责本组各项任务落实、检查、监督、记录、汇报等工作;观察员,主要观察同学上课是否认真倾听、主动参与课堂情况;板书员,简洁板书组员交流、汇报情况;评价员,组织全体同学,合理评价组长、观察员、板书员、其他组员、全体同学学习表现情况,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每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大概利用一周时间训练好约定俗成的汇报语言,如:大家好,请向白板聚焦;下面由我进行汇报;请看到知识链接,跟我一起学习;我的汇报完毕,有请下一位;请对我的答案进行评价;谁有不同意见?谁能帮帮我?谁有补充?谁有质疑?.......知识链接和探究新知一般课前预习,课堂由孩子小组交流学习汇报、把学习主动权全部交给孩子,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带动后进的孩子,老师只需要站在比孩子更高的台阶,如果孩子讲错或者讲漏,适当点拨和提醒,提出质疑,让学生思考。检测反馈一般在孩子交流学习完新课之后用15分钟完成,然后小组内统一答案,本组内解决不了的可以求助其他组或者老师,如果时间允许,尽量做到课堂上点评、互改,如果时间不允许,下课组长收集当做课堂作业,老师批改再反馈。
  五、使用导学案后学生、老师的变化
  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导学案真的给孩子和老师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方面,由于我们放手把课堂时间交给孩子,注重锻炼孩子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和台上展示能力,以前一些胆小内向的同学也敢开口参与讨论发言了。记得我班上曾经有三四个女孩子,很少开口说话,下课跟同学都不敢主动交流,刚开始实施新的课堂改革,利用导学案上课的时候,我把这几个女孩子分在不同的组,让既大胆表达能力又强的孩子做她们的组长,慢慢带动鼓励她们,开始的时候,把最简单的任务分给她们,比如照着导学案读题目,或者只要她们说一句简单的话(组长提前教好她们)......开始整个小组站在讲台上,轮到发言的时候,这几个女孩子怕得导学案都拿不稳,身体一直在发抖,说话也结结巴巴,声音比蚊子的都要小,老师或者组长问其他同学:你们听到她们说什么了吗?接着不断鼓励她们:再大声点,让全体同学听到你的声音好吗?经过多次训练,以后凡是遇到声音太小,表达不清晰的同学发言,不需要老师提醒,台下的孩子马上鼓劲:听不到,请大声点,再大声点。如此反复训练了大概半个学期,班上所有孩子都养成了大胆发言,勇于表现自己,敢于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懂得思考,还学会了认真倾听。原来优秀的孩子思维更加敏捷,见解更加独特;原来懒于思考、不善表达的孩子也活泼善动,有兴趣参与课堂学习,学会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这样的课堂改革不但让孩子们学到了新知识,而且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表达能力,让孩子敢于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很多家长都感叹:能让一个孩子自信地站在讲台上发言,实在太了不起了。
  老师方面,早期设计导学案和训练小组利用导学案,确实非常辛苦,但是经过大半学期训练以后,孩子基本可以独立学习,各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老师终于从繁重枯燥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轻松地作为一个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和孩子们一起参与课堂,耐心倾听孩子们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如果孩子的说法有偏差,只需站在稍高的台阶进行适当引导和点拨就可以了,完全摆脱了传统的“满堂灌”——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孩子学得愉快、老师导得轻松、课堂效率更高更有效。
  我们设计运用的导学案,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导学案百度360百科
  [2]【苏】B.A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6.3
  [3]王光明、范文贵主编.《新版小学生数学课程标准解析与教法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7
  [4]郭东岐主编. 《新课程标准教师读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5

  • 【发布时间】2020/4/21 18:43:27
  • 【点击频次】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