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四会”能力培养初探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大。为满足人才需求,国家推进素质教育。自素质教育启动以来,各地方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使得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变化。这种变化需要培养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具备的“四会”能力,即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使用和学会创造。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四会”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简单的探索,当然,还有一些措施,希望广大数学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四会”能力;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讲解与分析;方法与技巧
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数学知识的“传递者”到数学活动的“组织者”,逐渐将“把知识传输给学生”的模式改变为“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这不仅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还对其产生兴趣。
1、学生“四会”能力的概述
为达到课堂发展和创新的目的,教师从低年级起就要训练、培养学生,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并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其中自主学习一共包含了四个要素,分别为: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运用、学会创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四会”能力。
2、 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课堂上不再以“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他们的情感需求,还应该及时地肯定和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需要转变过去的角色观念,课堂上教师不再占主体地位,而是课堂知识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探索者、问题的提出者。
2.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可以创造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有力于调动他们后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3 、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途径
3.1培养学生“学会参与”
3.1.1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学生的思路都是由老师带领。这样的话,学生只能复制老师的知识,从长远来看,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热情和主动性,也没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并总结定义、方法等,那么他们对数学学习就会越来越感兴趣,解决数学问题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3.1.2贴近生活导入问题
学生仔细分析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他们会因为问题贴近生活而感兴趣,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生活中无数的例子都存在这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性利用,并带着学生参与到数学实例之中,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大他们的学习参与度。
3.1.3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以后,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知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模拟:
假如,笔:12元 面包:24元 橡皮:8元 巧克力:3元 水果糖:2元。
问题(一)请a上台来买面包,再请b上台来买巧克力,然后问a花的钱是b的几倍?
问题(二)再请四名同学上台,买完东西让他们把钱装起来,然后对台下同学进行提问:c花的钱是d的4倍,b花的钱是f的3倍,那c和f分别买的是什么?
3.2培养学生“学会发现”
3.2.1通过教师引导
古人云:“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字或课本中的数字进行发现、观察、思考,并试图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解答过程,不断引导进而促进学生发现能力的发展。
3.2.2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
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多接触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或生活情境,使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了解数学,更要注重让孩子获得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功感, 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乐于去探索数学。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小学阶段的好奇心。
3.2.3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数一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字认知能力,将说图过程分步进行:第一步:粗说图意,学生需要凭主观第一印象,来自我探索描绘示意图(图中有很多小朋友、有房子、有树木、有草坪等等);第二步:数数说图意,学生能根据数字从图中找出图上有19位小朋友、2座房子、有8棵树、1块草坪等等;第三步:分部分说图意,学生能把一幅图准确分成两到三个部分并进行描述和图意说明,例如左图中有9位小朋友、1位老师、1座房子等等。其次,在说图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动态式展现情境图,这一过程需要分布观察图后,在脑中形成简单的情境式逻辑思维。
3.3培养学生“学会使用”
3.3.1创造课堂环境
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让他们学习和理解数学;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3.2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里,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便于了解115-98、100-2、15+2等生活数学实例练习,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其中生活问题是否解决也是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
3.3.3案例分析
例如,在计算“115-98”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购物支付体验”来理解。教师问:“假如爸爸有一张100元面值的钞票和十五张1元面值的零钱,他要买一件98元的衬衫,那他应该怎么付钱?销售人员要怎么找钱?爸爸还剩多少钱?”学生可以这样回答:爸爸给销售人员100元,营业员找到他2元,爸爸还剩15+2=17(元)。
3.4 培养学生“学会创造”
3.4.1通过支持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不应该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制学生思想和认知的方式,进而去刺激或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应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便能够突破原始的数学思维束缚,对于数学课堂上的认知进行再次创造。
3.4.2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具有发展创造力的,必须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机会,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让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进而对其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思维的再创造。
3.4.3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生何时整除,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怎么计算,避免误解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学习一种计算原理。这对于他们自我学习,发现新的数学解决方法,有着启蒙的引导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四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并对后期创造的成果进行及时的交互,来正确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江平.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与培养[J].科技咨询指南,2007年17期
[2]章其铱.上主数学教师[J]的数学知识。科教文汇(赛季中期),2007年第12期
[3]潘广芹.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06期.
[4]李良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05期.
[5]吴建华.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N].发展导报,2019年第18期.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四会”能力;教学活动;教学内容;讲解与分析;方法与技巧
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从数学知识的“传递者”到数学活动的“组织者”,逐渐将“把知识传输给学生”的模式改变为“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这不仅让学生真正了解数学,还对其产生兴趣。
1、学生“四会”能力的概述
为达到课堂发展和创新的目的,教师从低年级起就要训练、培养学生,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勇于创新,并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其中自主学习一共包含了四个要素,分别为:学会参与、学会发现、学会运用、学会创造,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四会”能力。
2、 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重要性
2.1 有助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首先,教师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课堂上不再以“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他们的情感需求,还应该及时地肯定和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教师需要转变过去的角色观念,课堂上教师不再占主体地位,而是课堂知识的组织者和倡导者、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和帮助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探索者、问题的提出者。
2.2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四会”能力,可以创造学生的学习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不仅可以亲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把自己当做学习的主人,从而有力于调动他们后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中。
3 、培养学生“四会”能力的途径
3.1培养学生“学会参与”
3.1.1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老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边听,学生的思路都是由老师带领。这样的话,学生只能复制老师的知识,从长远来看,将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热情和主动性,也没有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如果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并总结定义、方法等,那么他们对数学学习就会越来越感兴趣,解决数学问题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还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3.1.2贴近生活导入问题
学生仔细分析问题,并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他们会因为问题贴近生活而感兴趣,也会更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生活中无数的例子都存在这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性利用,并带着学生参与到数学实例之中,让他们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加大他们的学习参与度。
3.1.3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完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以一位数》以后,教师可以根据现有知识,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模拟:
假如,笔:12元 面包:24元 橡皮:8元 巧克力:3元 水果糖:2元。
问题(一)请a上台来买面包,再请b上台来买巧克力,然后问a花的钱是b的几倍?
问题(二)再请四名同学上台,买完东西让他们把钱装起来,然后对台下同学进行提问:c花的钱是d的4倍,b花的钱是f的3倍,那c和f分别买的是什么?
3.2培养学生“学会发现”
3.2.1通过教师引导
古人云:“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对数字或课本中的数字进行发现、观察、思考,并试图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正确的思维解答过程,不断引导进而促进学生发现能力的发展。
3.2.2通过学生的兴趣引导
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多接触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或生活情境,使孩子在轻松的状态下了解数学,更要注重让孩子获得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成功感, 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乐于去探索数学。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小学阶段的好奇心。
3.2.3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数一数》,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字认知能力,将说图过程分步进行:第一步:粗说图意,学生需要凭主观第一印象,来自我探索描绘示意图(图中有很多小朋友、有房子、有树木、有草坪等等);第二步:数数说图意,学生能根据数字从图中找出图上有19位小朋友、2座房子、有8棵树、1块草坪等等;第三步:分部分说图意,学生能把一幅图准确分成两到三个部分并进行描述和图意说明,例如左图中有9位小朋友、1位老师、1座房子等等。其次,在说图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动态式展现情境图,这一过程需要分布观察图后,在脑中形成简单的情境式逻辑思维。
3.3培养学生“学会使用”
3.3.1创造课堂环境
教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结合学生现有知识,让他们学习和理解数学;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3.3.2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里,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让学生便于了解115-98、100-2、15+2等生活数学实例练习,学生也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其中生活问题是否解决也是评价数学教学成败的重要指标。
3.3.3案例分析
例如,在计算“115-98”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购物支付体验”来理解。教师问:“假如爸爸有一张100元面值的钞票和十五张1元面值的零钱,他要买一件98元的衬衫,那他应该怎么付钱?销售人员要怎么找钱?爸爸还剩多少钱?”学生可以这样回答:爸爸给销售人员100元,营业员找到他2元,爸爸还剩15+2=17(元)。
3.4 培养学生“学会创造”
3.4.1通过支持学生的想象力
老师不应该以教师的思维来限制学生思想和认知的方式,进而去刺激或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应该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的空间。这样,学生便能够突破原始的数学思维束缚,对于数学课堂上的认知进行再次创造。
3.4.2通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相信每位学生都是具有发展创造力的,必须让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机会,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让学生探索知识的产生和形成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进而对其思考,最后引导学生思维的再创造。
3.4.3案例分析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生何时整除,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说清楚怎么计算,避免误解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学习一种计算原理。这对于他们自我学习,发现新的数学解决方法,有着启蒙的引导作用。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把培养学生“四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下,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学生共同参与、相互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并对后期创造的成果进行及时的交互,来正确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崔江平.小学数学教师信息素养与培养[J].科技咨询指南,2007年17期
[2]章其铱.上主数学教师[J]的数学知识。科教文汇(赛季中期),2007年第12期
[3]潘广芹.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06期.
[4]李良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8年第05期.
[5]吴建华.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N].发展导报,2019年第18期.
- 【发布时间】2020/4/21 18:45:15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