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

 

【作者】 尹 华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让每位同学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展现自己的内部潜力。作为课堂教学,应尊重学生个体和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知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主动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实验或制作一些模型、图表,让学生观察、分析,或拟编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的想象力、思维力、分析能力,从而得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明确学习目标。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问题,为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打下基础。
  二、注重教学过程,主动获取新知识
  课堂教学的活力在于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学生自身的思维探索活动。无论是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总结,习题的解答,都应充分注重和展示思维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主动、愉快地接受新知识。
  1.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在概念的形成或产生之前,往往存在着极其活跃的思维过程。因此,概念教学应恰当地展示其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下定义。
  例如:在教学方程的定义时,教师先写出几个式子:
  (1)3x+2>5;(2)7-2<6;(3)2x=1;(4)7+2=9。
  问: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判定哪一个是方程?
  生答:(3)
  问:进一步让学生分析(3)式的特点?
  生答:含有未知数,用等号来连结的
  问:教师继续引导,用等号连结的式子叫什么? 
  生答:等式
  从而让学生概括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这样,学生参与了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这一生动过程,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表述、运用创造了条件,也为以后学习打下了基础。
  2.注重规律的总结。
  数学的定理、公式、法则等都是数学规律。这些规律的构建或推导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索思维的极好素材。应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找出其中的奥秘。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减法法则时,教师先让学生计算下面的式子:
  (1)7-5;(2)7+(-5)。
  学生通过计算得出:7-5=7+(-5),让学生观察这个结果:减去5,等于加上-5,从而得出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然后进一步论证猜想,举出例子,让学生计算。最后得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这样,学生经过“实验猜想论证理论”的过程,始终处于参与状态,充分发挥了他们“主人翁”精神。 这样做比直接得出法则记得牢,理解得深刻,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3.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知识的获取、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解决问题。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不但为学生参与创造了条件,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一章中。我举了这样一道题:
  已知sinα+cosα=■
  求sinα·cosα
  很多同学会想到将sinα+cosα=■与sin2α+cos2α=1组成方程组求解, 结果同学们花了二、三分钟的时间才把它算出来。我趁机问:既然大家想到了用sin2α+cos2α=1这个结论,如果把sinα+cosα=■两边平方,这样算又如何,结果同学们只用了十秒钟左右的时间就算出了结果。
  在解题过程中,要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找出解题的最优化过程。这样不但为学生的参与创造了条件,而且还能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心理共鸣与思维共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参与反馈矫正,主动弥补知识缺陷
  反馈矫正是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方式了解学习结果,对错误予以纠正。学生通过练习、问答,教师的指点,找出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反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谈话法、观察法、作业法。反馈应是多向的,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而且学生自己,学生之间也可以获得反馈信息。矫正、教师个别矫正。让学生去纠正解题中的错误,从中得到醒悟,主动弥补知识缺陷。这样既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又提高了解题能力。
  四、善于小结评价,主动归纳、探索方法
  组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解题技巧规律?
  ②在解决本堂课的问题中要注意些什么?
  ③哪些问题你主动参与了?得到哪些启示?
  ④通过老师的指点,你得到哪些启示?
  ⑤对本节课的某一问题,你是否还有别的解法?
  通过上述归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主动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还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思维缺陷和知识漏洞,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过程。为以后复习和探索解题新方法创造条件。
  总之,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放在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唤起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努力为他们创造参与条件,从而使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只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才能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 【发布时间】2020/4/21 19:02:13
  • 【点击频次】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