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创造性使用人教版教材,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在教学中几乎每天都难免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会产生新的困惑。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我们将如何把握他?熟悉他、领悟他?这无疑成为教师们首要解决的最基本问题了。在梳理、思考这些问题与困惑的同时,我想:“研读教材,活用教材”的提出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培养年轻教师在课改中能否脱颖而出、迅速成长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研读教材;教学目标;梳理 知识;创造;追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像一场场春雨,正焕发着它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它为正在参与课改的教师们提供了再次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当我们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时,相信老师们一定会被那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教材所吸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教师们,面对这一册册崭新的教材,却感到无所适从,不适应,茫然,困惑……..凭着自己的老经验怎么就找不到课的感觉呢?是不是不会教了呢?当我们用心去翻阅教材时,不难发现,很多教材的内容精而少,只见相应的主题图,同学间的几句对话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就这点内容能上一节数学课吗?这样的数学课该怎么上?一个个硕大的问号摆在了每一个教师的面前。带着这些问题,对如何解读教材,活用教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 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竟如此,例题中的每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听专家所言,常常让我们感到汗颜。因为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了,对于其中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的意图懒于思考,目标的达成自然有失偏颇。所以,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
二、 研读教材、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例如:任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1)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2)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3)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的事件作出描述。
三、 研读教材,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梳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梳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摸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例1的主题图:一家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要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根据该例题教师不难梳理出本节课授新知识点: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例如: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
四、 研读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到就是要吃透教材,很好的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由。如:每个知识点的主题图是什么意思,例题反应了什么内容,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资源作用。当然,这也不是说教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并注意教材体现的几个特点。
1、 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提供现实背景
实验教材的编者费了很多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了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盖房”,教材就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情境,让他们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 注意教材体现的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注意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对教材的延伸与拓展。如“分类”教学,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商店物品的摆放。“认识时间”教学,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这些都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又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情景资源。课一开始,我们可以问: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有许多小朋友来到这儿,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学生开始观察整副图,回答出有气球、风车,有的猜谜、套圈。再引导学生观察单一的情境图如气球。在学生感受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问提出“还有多少个”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探讨计算方法上来。这样的数学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不仅感兴趣,学习热情高,而且可以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需要掌握它。
3、 重视教材提供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在“位置”这一知识教学中,可以把书上的电影院的画面放回到实际中来,先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排数以及座位号的排列规律,为下面找位置的实践活动做准备。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后,活动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电影票自行进场找座位,允许有困难的学生与同伴交流,这时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如教学“平均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元宵节里自己给家里人分汤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把盆子里的15个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十分高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4、 注重拓展其它学科资源的联系
数学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素质。一位教师在教“百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根据“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这三个成语说出百分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位教师在教“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从字母中、汉字中、国旗中、交通标志中找轴对称图形。这样加强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拓展了学科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新教材真正体现了标准的理念,在编排设计上体现了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资源,为教师留下了较大的改进空间,并提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五、 研读教材,追问数学发展方向
1、 从数学发展 加以追问。不追根溯源,认识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点线”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到“面体”的高度。而这种理解上的局限,必然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理解掌握的程度。在研读教材时,需要从数学的历史发展出发,还原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例如,《角的度量》在教材的编排上以使用量角器为重点,对量角器的构造只做了简单的说明。很多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的认识也指停留在教材的介绍上。课堂上仅对量角器的运用进行简单的讲授教学,便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使用量角器上。虽然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对量角的操作还是磕磕绊绊,各种错误频出。一般的,我们把这些现象归结为学生的粗心大意,对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却不甚了了。而在强震求老师的课堂上,却没有急于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他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先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大小相等的“小角工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接着将大小相等的小角转化成10度的角,揭示量角器的初步模型。在学生用10度的量角器来量角时发现有些角比这样的两份多一些,需要将量角器的刻度继续细分。就这样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整堂课,学生都在以研究者的姿态,追寻量角器产生的历史,最后“创造”出了量角器并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出自学生“创造”之手的量角器,学生对用法的掌握,已经不是停留在怎么用的层面,而是已经深入到为什么要这样用的层面。有了对量角器的深入了解,使用起来自然是如鱼得水,前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 从学生发展给予思考。数学教材编排,不仅要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教材的编排结构整体上是呈螺旋形上升形势的。为此,部分知识还存在“发展——修正——再发展”的逻辑结构。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研读,教法的感悟,才能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教师、学生、各种设备、资料、环境等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让知识靓起来!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必须重视其它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它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让课堂教学诗意地起航”。
【关键词】 研读教材;教学目标;梳理 知识;创造;追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像一场场春雨,正焕发着它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它为正在参与课改的教师们提供了再次学习、改革和发展的机会。当我们翻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时,相信老师们一定会被那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的教材所吸引。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教师们,面对这一册册崭新的教材,却感到无所适从,不适应,茫然,困惑……..凭着自己的老经验怎么就找不到课的感觉呢?是不是不会教了呢?当我们用心去翻阅教材时,不难发现,很多教材的内容精而少,只见相应的主题图,同学间的几句对话或教材提出的问题。就这点内容能上一节数学课吗?这样的数学课该怎么上?一个个硕大的问号摆在了每一个教师的面前。带着这些问题,对如何解读教材,活用教材谈一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 研读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特级教师沈重予曾说过:“教材是执行课程标准与体现课改精神的载体,也是众多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智慧的结晶,粗线条的阅读肯定是不行的。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不竟如此,例题中的每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含着特定的意图。同样,各道练习题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与目标。因此,仅仅看了表面内容就不假思索、大刀阔斧地变更教材,不是一个智者的教育行为。”听专家所言,常常让我们感到汗颜。因为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关注学生是否会做习题了,对于其中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的意图懒于思考,目标的达成自然有失偏颇。所以,对我们广大教师而言,要用好、用活教材,首先要认真解读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围绕目标去进行教学设计。
二、 研读教材、读懂文本编排意图,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课标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包括实物图、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成分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例如: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中“圆的面积”教材编排就把圆的面积计算用“化曲为直”,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化归思想”、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教材中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例如:任教课标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中“可能性”例1插图的旁注文字:(1)哪个盒子里肯定能摸出红棋子?(2)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3)哪个盒子里可能摸出绿棋子?这三方面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就指出了教学的授新知识点、重点与难点,它可让学生在比较中不断猜想、把握知识要领、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教师设计。比如,摸彩球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猜测——实践——验证,通过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对生活中可能性的事件作出描述。
三、 研读教材,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弄清例题与习题的关系,梳理授新知识点
例题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它能让学生由例及理、由例及法、由例及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让老师梳理出授新知识点,能让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把握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重难点,确立教学目标及构思教学设想。习题的作用及难易,教师要心中有数,弄清习题与例题相配合的基本题、变化题、摸索实践题,提高题等的分布情况,正确解读习题不是例题的简单重复,而是必要的补充、发展和延伸。例如:人教课标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统计中简单的数据分析”中例1的主题图:一家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要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根据该例题教师不难梳理出本节课授新知识点:会看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初步会制作横向条形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及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等,这样有利于教师确定教学重难点、教学设计。例如:练习十中的习题除了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外,还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有必要在设计教学流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提出些数学问题吗?来展开创造性的教学构思。
四、 研读教材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作为一名教师要轻松自然地上好每一堂课,首先要做到就是要吃透教材,很好的领会教材的内涵,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入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由。如:每个知识点的主题图是什么意思,例题反应了什么内容,练习要达到什么目的,等等。充分发挥教科书的资源作用。当然,这也不是说教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应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自己的理解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做到尊重教材和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并注意教材体现的几个特点。
1、 挖掘教材内涵,为学生提供现实背景
实验教材的编者费了很多心思在现实生活中寻觅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并从中选取了具有特定数学信息的现实背景。教师只有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挖掘教材中提供的信息资源,才能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比一比”中的“小兔盖房”,教材就提供了较完整的引人入胜的童话故事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背景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情境,让他们进行比较,充分感知“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努力给学生提供一个熟悉的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 注意教材体现的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新教材的内容编排非常注意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时注意对教材的延伸与拓展。如“分类”教学,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去观察商店物品的摆放。“认识时间”教学,可以让学生为自己制作作息时间表、了解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这些都能够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又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材提供了丰富的贴近生活的情景资源。课一开始,我们可以问: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星期天有许多小朋友来到这儿,看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学生开始观察整副图,回答出有气球、风车,有的猜谜、套圈。再引导学生观察单一的情境图如气球。在学生感受情景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设问提出“还有多少个”的问题,接着让学生思考“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把学生的注意力又转移到探讨计算方法上来。这样的数学题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不仅感兴趣,学习热情高,而且可以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需要掌握它。
3、 重视教材提供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在“位置”这一知识教学中,可以把书上的电影院的画面放回到实际中来,先把教室模拟成电影院,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排数以及座位号的排列规律,为下面找位置的实践活动做准备。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后,活动开始,学生每人一张电影票自行进场找座位,允许有困难的学生与同伴交流,这时候,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再如教学“平均分”时,我设计了一个元宵节里自己给家里人分汤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把盆子里的15个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学生的参与热情也十分高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使他们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4、 注重拓展其它学科资源的联系
数学与其它学科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要从其它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提升学生的素质。一位教师在教“百分数”的意义时,让学生根据“百发百中、百里挑一、十拿九稳”这三个成语说出百分数,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一位教师在教“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从字母中、汉字中、国旗中、交通标志中找轴对称图形。这样加强数学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融合,拓展了学科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新教材真正体现了标准的理念,在编排设计上体现了教材只是教学的基本资源,为教师留下了较大的改进空间,并提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发挥教育智慧的空间,教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学生的条件,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更佳。
五、 研读教材,追问数学发展方向
1、 从数学发展 加以追问。不追根溯源,认识与理解只是停留在“点线”的层面,而不能深入到“面体”的高度。而这种理解上的局限,必然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理解掌握的程度。在研读教材时,需要从数学的历史发展出发,还原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例如,《角的度量》在教材的编排上以使用量角器为重点,对量角器的构造只做了简单的说明。很多教师对这部分教材的认识也指停留在教材的介绍上。课堂上仅对量角器的运用进行简单的讲授教学,便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使用量角器上。虽然教师苦口婆心,学生对量角的操作还是磕磕绊绊,各种错误频出。一般的,我们把这些现象归结为学生的粗心大意,对产生这些错误的原因却不甚了了。而在强震求老师的课堂上,却没有急于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他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先是让学生用活动角、大小相等的“小角工具”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接着将大小相等的小角转化成10度的角,揭示量角器的初步模型。在学生用10度的量角器来量角时发现有些角比这样的两份多一些,需要将量角器的刻度继续细分。就这样让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整堂课,学生都在以研究者的姿态,追寻量角器产生的历史,最后“创造”出了量角器并运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出自学生“创造”之手的量角器,学生对用法的掌握,已经不是停留在怎么用的层面,而是已经深入到为什么要这样用的层面。有了对量角器的深入了解,使用起来自然是如鱼得水,前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2、 从学生发展给予思考。数学教材编排,不仅要遵循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结构,也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因此,教材的编排结构整体上是呈螺旋形上升形势的。为此,部分知识还存在“发展——修正——再发展”的逻辑结构。
总之,教师在备课中有了对教材的研读,教法的感悟,才能准确的制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情况,不局限于教材内容,积极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把教师、学生、各种设备、资料、环境等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资源都用来服务教学、服务学生,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让教学实起来,让知识靓起来!教材是教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载体,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也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如果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那么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径,无论圆有多大,都离不开圆心这个核心元素,教师通过解读来理解课程标准,同时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必须重视其它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它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在使用教材上,要坚持“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实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使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真正成为新课程教材的创生者、开发者、体验者、实践者,成为教育教学的决策者、让课堂教学诗意地起航”。
- 【发布时间】2020/4/21 19:14:06
- 【点击频次】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