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周艳花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平山镇中心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来培养,阅读教学为习作能力奠定基础。本文从图文结合,揣摩人物的心理、加强朗读训练、培养阅读的习惯、激发兴趣、诱导阅读四个方面谈教学的体会。
  一、图文结合,揣摩人物的心理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就包含着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语文《北风和小鱼》一课时,先指导学生看书中的插图,再读课文,读之后,说说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小鱼因为什么而不害怕北风呢?由于课文中的插图就是一个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象力,同时,也说出了几种可能的情况。紧接着让学生再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看谁的想象最贴近课文的内容。就这样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样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再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说说图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学生通过读文、看图,发现课文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河为什么要感谢小草?”、“小草为什么要感谢小河?”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浑浊的泥水是什么样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样子的”,了解知识的同时,体会小河与小草相互依存的关系,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读中,学生通过读书,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帮助。教学中,我将课文进行了重组,首先学习小河与小草互相夸奖的话,在读好这两句话之后,再学习“小河与小草为什么要互相赞美对方呢?”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比较容易接受,而且重组后流程设计更适合学生学习的心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确处理知识的重难点。这样安排教学,既培养了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对读懂课文,揣摩人物心理,理解字词都是很有用的。
  二、加强朗读训练
  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则要求对于课文应多读少讲,让学生从读中学,读中悟,读中练。正如人们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的作用。因此,组织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明确朗读训练的要求是基础。其内容有四:一是关注读书能力把朗读训练落到实处:人人都能正确、流利(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地朗读课文;二是关注阅读理解把阅读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图画及结合生活体验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蕴含的道理、情感和精神。三是关注积累拓展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除了落实教材要求背诵积累的,还应密切关注具有一定特点或新鲜感的词语、句式、段落、篇章的背诵和积累。四是关注识字写字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教材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要指标,是低年级阅读课的显著特征。
  三、培养阅读的习惯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喜欢读书,主动地读书,视读书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因而,我们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创造条件。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课文整体的认识,不追求对词句准确、深入地理解,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以诵读为“经”,以想象为“纬”,将美读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美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放飞想象,展开联想,感受课文中美好的情境,感悟语言。另外,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喜欢表现的状态,给他们提供机会,将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和想法、补充情节,以及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投入其中,或暗自窃喜,或捧腹大笑,或急切地与人分享。显然,如此的阅读教学学生喜欢,在他们感兴趣的前提下教一些方法,提一些要求,他们乐于接受,良好的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首先读书动笔的习惯低年级课文简短,有的学生读完一遍后就会觉得无事可做,从而东张西望,久而久之养成不良的读书习惯。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对一年级孩子,就可以教他们在听课、预习乃至读课外书的时手必持笔,在所读文章的字里行间,运用文字或固定的阅读符号,学习圈点批划。例如初读时给生字注音,标标小节,在难懂的地方注个小问号;精读时给难词注释,划划重点、优美的词句等。运用边读边批注的阅读方法,既可以把注意力切实集中起来,活跃思维;又可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再一个是质疑探究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自能读书为主要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自能读书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内质疑,除了根据课题质疑之外,更主要的是在学生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了充分读的基础上的质疑,这时的质疑,就是有的放矢的,也会有一定的质量。可以在第一课时,学生把课文读正确、通顺的情况下,让学生质疑;还可以在学习一部分课文内容后,进行质疑。例如,在教学一年级《小雪花》一文时,可以在学习一、二自然段,弄清雪花怎么样以后,再引导学生说一说,学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会问,为什么会有这种有趣的变化?还有的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雪花我很想看看,学生通过自己读书找出答案,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四、激发兴趣、诱导阅读
  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多,如果硬性要求他们读多少书,就会使学生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此,老师应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采取通过故事引趣。在每节语文课的开始,我都要声情并茂地讲一个孩子感兴趣的故事,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受到感染。这样,老师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学生就会热爱读书了。利用设疑激趣。在讲故事的同时,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在讲完《北风与小鱼》角色表演生趣。在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其故事情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促使学生认真地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记得在读《小老鼠上灯台》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连演了三遍还意犹未尽,在一阵阵笑声中,学生们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总之,在阅读教学这块有待开发的领地里,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进行摸索和积累,从而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学生,让他们能找到阅读的乐趣,更要找到阅读的钥匙。
  • 【发布时间】2020/4/21 19:15:42
  • 【点击频次】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