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作者】 吴育琼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音乐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能调动人的情感,它具有其他功课不可替代的美育功能。音乐教学本身的目在于通过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音乐课的审美不同于说教,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音乐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必须在抒发感情和激发感情上下功夫。因此,我们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强调美的感染,要培养学生的情感,让美的音乐?与情感的色彩一同走人我们的课堂。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呢?
  一、通过音乐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首好歌曲,常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尤其对青少年更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昨天,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曾鼓舞了多少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走上抗日最前线;今天,一曲《爱的奉献》,又促使多少人慷慨解囊,支援灾区,资助素不相识的失学儿童一首革命歌曲《闪闪的红星》,让学生在形象感知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爱国精神;一首古筝独奏《渔舟唱晚》便唤起学生仿佛看到了渔舟击水扬帆、摇橹如飞、浪花轻溅、水声歌声交织的欢畅场面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治性情的熔炉。”音乐的确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魅力不可否定,它用自己特殊的方式与情感相通,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比教师抽象文字谊染的效果强得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音乐教学中渗透情感的任务。
  二、运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音乐是当之无愧的“最情感的艺术”。音乐具有情感的特性是由音乐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要使音乐的情感特性成为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还必须有审美主体的积极参与,也就是说必须经过音乐审美的过程,才能把音乐的情感转化为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优化教学方式,利用声、像、语言艺术高度地去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三、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音乐欣赏能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各首歌曲的基本情绪,表现的思想感情,当学生听到欢快活泼的歌曲时会表现出兴奋和高兴,而听到一首低沉悲哀的乐曲时会出现情绪低落,这说明音乐不但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情感的产生。具备良好的音乐鉴赏能力,对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形成完善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图,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人地参与音乐市美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如《春江花月夜》是支典雅优美的抒情歌曲,全曲宛如一幅秀美隽永的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等大自然的迷人最色,- -幕幕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高度的美的享受。
  四、通过音乐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
  从表面看,音乐知识教学是纯粹的认识性教学,与感悟音乐无关,甚至在人们眼里认为音乐是一门“杂科”,不需要统考,学不学无所谓。实际上并非如此,音乐知识教学除了具有文化承传和培养学生对音乐逻辑性、抽象性的理解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音乐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在音乐感悟中情感活动的定势。在学习音乐知识和技能时,首先要想到,教学音乐知识和技能的目的,是指导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以及审美情感,使学生感受到快乐愉悦,在情操上得到陶冶。音乐学习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教师的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寓知识与情感于音乐之中。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以情引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以情感人。我们教师应该从音乐当中挖掘其深刻情感内涵,通过教与学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用情体验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至关重要,要关注学生作“人”的因素,及对“人”的培养,还音乐的本来面目,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美感与人情味的空间,把他们领人到音乐艺术的美妙殿堂,从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 【发布时间】2020/5/9 9:48:27
  • 【点击频次】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