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诵读对提高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作用

 

【作者】 杨明先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农村初中学生一到写作课头就痛,冥思苦想半天还写不出几句通顺的句子,究其原因就是读书太少了,我认为诵读经典著作是提高农村初中写作水平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诵读;提高;写作;水平

  在我们农村初中,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了。不管是平时的作业还是测验和考试,很多学生冥思苦想半天,还写不出几行通顺的句子,究其原因,就是读书太少了。“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不爱读书,作文材料从何而来。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建树高的人,无不是熟读成诵的高手。白居易寒窗苦读,口舌成疮,手肘成胝而不弃卷,后来成为唐代三大著名诗人之一;巴金十二三岁时就能背出《古文观止》中的二百多篇散文,为他后来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茅盾年轻时能一字不差地背下《红楼梦》整本书,以致后来成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因此,我认为加强诵读经典著作,是提高我们农村初中写作水平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诵读能积累语言、丰富词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都是说诵读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学生反复诵读大量的课文或课外读物以后,文章里的名言警句、优美词句和优美段落都会不断的被吸收、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只有不断的积累,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才得以提高。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者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诵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生会被作者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宽阔胸怀所感动;诵读李商隐的《无题》,学生会被“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精神所触动……诵读这些经典名著,那些名言警句会牢牢印在学生头脑中,写作用到时可以信手拈来,说服力极强。
  二、诵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
  “书读百篇,其义自见。”诵读经典古诗文,对于丰富学生的社会知识,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的情感,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诵读《弟子规》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一段,会让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敬重长辈乃是做人之本;诵读《三字经》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可以让学生知道学习是多么的重要。诵读《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句,可以让学生明白如何更有效更快乐地学习。诵读《望岳》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诵读《观义麦》能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诵读《秋思》能感受到游子之悲,诵读《雨霖铃》能感受到离别之凄......在诵读经典的长河中,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怀,也提高了他们的人生境界,也教会学生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一定要有明确的中心。
  三、诵读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多写作技巧
  给学生诵读的一般都是经典的名篇,而各名篇都有各自的写作技巧。诵读这些名篇,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写作技巧。诵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诵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学生可以从中领略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大胆夸张和想象;诵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学生可以从中领悟到“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极其工整的对仗;诵读南北朝民歌《木兰诗》,学生可以理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中不可思议的互文;诵读文天祥《过零丁洋》,学生可以了解“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地名巧合的双关;诵读《诗经》里的《蒹葭》,学生可以知道重章叠句的妙用……学生如果能将这些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那他的文章一定会更加生动形象,描写的形象也会栩栩如生,感情会更加真挚动人。
  总之,我们农村初中学生如果能滚瓜烂熟地背诵下几十篇甚至上百篇经典名著,就会有了广读博览的体验,也就有了宽厚扎实的文化根基,也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这就好比一个人攀上了群山之巅, 他自然而然就有了一种居高临下、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有了一种开阔的胸襟,这样一种文化素养,再加上适当的训练,学生的作文一定可以提高很多。
  参考文献:
  [1]崔慧琴 诵读经典名著,提升写作水平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年 第4期
  • 【发布时间】2020/5/9 9:48:39
  • 【点击频次】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