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让习作与生活同行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习作源于生活,只有让习作与生活同行,文章才有真情实感。因此在本文中,我从让学生亲近生活,学会观察、思考与阅读,学会分析、表达和提炼,从而表达真情实感等方面阐述了让习作与生活同行的必要和重要性。
【关键词】 亲近生活;观察阅读与思考;分析表达和提炼;真情实感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因此,让习作与生活同行,才能得到有个性又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亲近生活,学会观察、阅读与思考
观察和阅读都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观察与阅读范围广、形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要解决学生“写什么”,怎样求得“有米之炊”这个问题,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高度的生活热情,引导学生亲近生活,学会观察与阅读。例如,针对一部分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不文明行为,老师指导学生以“小手拉大手,保护母亲河”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要求学生要留心观察生活中是否有人乱倒垃圾进江、河或小溪里,观察是否有人把没处理的污水排进江、河、小溪里等不文明的行为,用日记形式记录真实见闻、感受,或以建议书的形式,给人们提建议,或以小议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尽量做到淡化文本,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表达所见所闻,突出文章的个性。因为学生亲近生活,留心观察,所以不愁没东西写,不同智力发展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中体会到作文的作用,从而感受到快乐。学生的材料有来自直接生活的,也有来自间接生活的。经常指导、鼓励学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看看电视,上网查查有益的资料,,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素材。这样的积累越多,运用时就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同时,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大课堂。比如学生带进果园、公园、工厂或野外,或观察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日出日落,观察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或探索城乡工程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他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很大意义。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就愿意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最有趣味的想法说出来,写下来,这样的作文就会与众不同、富有个性与真情。
二、亲近生活,学会分析、提炼与表达
写作文不仅要有生活,有材料,更需要亲近生活,对生活有理性的认识,有深刻的思想。通过观察能够获得生动的生活素材,但要从素材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就要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生活的现象抓住生活的本质。只注意观察,不重视分析,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作家李准这样说:“如果你对事物缺乏分析和理解能力。那么,要把观察得来的琐碎材料,加以集中概括、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来,恐怕是不可能。”因此,作为老师在引导和教会学生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分析、提炼上表达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进行定向观察或机遇观察之后,在下笔写作之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和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例如让学生写一次扳手腕比赛,可启发学生把参加比赛的同学的形象、神态、动作写具体,把周围的人、周围的物、周围的天气、周围的声音等写具体。同时,老师要注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提炼,转化为作文材料。在交流时,老师要精心为学生搭建起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你准备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你觉得有什么优势吗?学生往往就在这种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收到启发:“哦,他经历的那件事我也经历过,我也可以写那件事,可是我的感受不同。”同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但是各人的感受不同,描写的细节就不一样。学生的灵感就是这样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被激活,智慧的火花就是这样被点燃,学生就可以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找到富有特色的作文材料。
三、亲近生活,表达情感应真切实在
“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既是小学作文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准则。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作文教学中的“求真”包含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这是个性化作文的基础。例如,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都举行游园活动,活动后,我便指导学生用日记的方式写快乐的“六一儿童节”,或写“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把活动的场景写得真实、具体,还要把参加活动时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以及心的感受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总之,凡是学生生活中有,心里想的都可以写,生活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唯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才是最真切、最实在的情感。只要是学生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内心感受的都可以凝于笔端,流淌纸面。例如,“广西桂林龙舟侧翻事件,致使17人死亡,几十人受伤”,这一消息刚传到校园,我便敏锐地抓住着这一契机,深情地说:“请同学们以日记的形式写这件真实的事,表达自己的真切实在的情感。”同样的一件事,有的表达了对龙舟小组组长总指挥的不满和愤怒;有的表达了对十七条宝贵生命殒落的悲哀;有的表达了对受伤者的深切关怀;有的给死者家属写了情深意切的信;有的就这件事写了小学生应该如何“注意安全、真爱生命”的感悟……这些都是学生最美的,最真切、最实在的情感。我们做为老师,要真正让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用我口诉我情,让学生尽情释放心灵,写出童真、童趣来,这样真实地表现自我、吐露心扉的文章才会富有真情,富有个性。
苏霍姆机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之间的众多关系。”他主张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认识事物,这是任何书本和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学生在大自然里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生活处处皆作文,让习作与生活同行,把学生置身于广袤的生活空间,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何愁写不出有个性又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
【关键词】 亲近生活;观察阅读与思考;分析表达和提炼;真情实感
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因此,让习作与生活同行,才能得到有个性又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
一、亲近生活,学会观察、阅读与思考
观察和阅读都是学生获得作文材料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观察与阅读范围广、形式多,它对学生认识事物、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要解决学生“写什么”,怎样求得“有米之炊”这个问题,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高度的生活热情,引导学生亲近生活,学会观察与阅读。例如,针对一部分人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的不文明行为,老师指导学生以“小手拉大手,保护母亲河”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要求学生要留心观察生活中是否有人乱倒垃圾进江、河或小溪里,观察是否有人把没处理的污水排进江、河、小溪里等不文明的行为,用日记形式记录真实见闻、感受,或以建议书的形式,给人们提建议,或以小议论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尽量做到淡化文本,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文体表达所见所闻,突出文章的个性。因为学生亲近生活,留心观察,所以不愁没东西写,不同智力发展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中体会到作文的作用,从而感受到快乐。学生的材料有来自直接生活的,也有来自间接生活的。经常指导、鼓励学生阅读各种课外读物,看看电视,上网查查有益的资料,,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素材。这样的积累越多,运用时就能熟能生巧、得心应手。同时,要让学生走出校园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大课堂。比如学生带进果园、公园、工厂或野外,或观察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日出日落,观察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或探索城乡工程的变化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他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对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很大意义。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就愿意把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最有趣味的想法说出来,写下来,这样的作文就会与众不同、富有个性与真情。
二、亲近生活,学会分析、提炼与表达
写作文不仅要有生活,有材料,更需要亲近生活,对生活有理性的认识,有深刻的思想。通过观察能够获得生动的生活素材,但要从素材中提炼出深刻的思想,就要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生活的现象抓住生活的本质。只注意观察,不重视分析,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作家李准这样说:“如果你对事物缺乏分析和理解能力。那么,要把观察得来的琐碎材料,加以集中概括、深刻、全面、正确地反映出来,恐怕是不可能。”因此,作为老师在引导和教会学生观察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分析、提炼上表达能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进行定向观察或机遇观察之后,在下笔写作之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对作文题和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分析。例如让学生写一次扳手腕比赛,可启发学生把参加比赛的同学的形象、神态、动作写具体,把周围的人、周围的物、周围的天气、周围的声音等写具体。同时,老师要注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从生活中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分析、提炼,转化为作文材料。在交流时,老师要精心为学生搭建起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你准备写什么,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你觉得有什么优势吗?学生往往就在这种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收到启发:“哦,他经历的那件事我也经历过,我也可以写那件事,可是我的感受不同。”同是生活中平平凡凡的小事,但是各人的感受不同,描写的细节就不一样。学生的灵感就是这样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被激活,智慧的火花就是这样被点燃,学生就可以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找到富有特色的作文材料。
三、亲近生活,表达情感应真切实在
“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既是小学作文的要求,也是做人的准则。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作真人。”作文教学中的“求真”包含内容真实和情感真实,这是个性化作文的基础。例如,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我们学校都举行游园活动,活动后,我便指导学生用日记的方式写快乐的“六一儿童节”,或写“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要求学生不但要把活动的场景写得真实、具体,还要把参加活动时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以及心的感受具体、生动地描写出来。总之,凡是学生生活中有,心里想的都可以写,生活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唯有真实的才是最美的,才是最真切、最实在的情感。只要是学生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内心感受的都可以凝于笔端,流淌纸面。例如,“广西桂林龙舟侧翻事件,致使17人死亡,几十人受伤”,这一消息刚传到校园,我便敏锐地抓住着这一契机,深情地说:“请同学们以日记的形式写这件真实的事,表达自己的真切实在的情感。”同样的一件事,有的表达了对龙舟小组组长总指挥的不满和愤怒;有的表达了对十七条宝贵生命殒落的悲哀;有的表达了对受伤者的深切关怀;有的给死者家属写了情深意切的信;有的就这件事写了小学生应该如何“注意安全、真爱生命”的感悟……这些都是学生最美的,最真切、最实在的情感。我们做为老师,要真正让学生用我笔写我心,用我口诉我情,让学生尽情释放心灵,写出童真、童趣来,这样真实地表现自我、吐露心扉的文章才会富有真情,富有个性。
苏霍姆机斯基说过:“每一个学生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之间的众多关系。”他主张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认识事物,这是任何书本和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学生在大自然里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的世界。因此,生活处处皆作文,让习作与生活同行,把学生置身于广袤的生活空间,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何愁写不出有个性又富于真情实感的文章?
- 【发布时间】2020/5/9 9:50:05
- 【点击频次】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