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新课程下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
【关键词】 ;
【正文】【摘 要】 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新高考对于一线教师是机遇更是挑战,既要实现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又要兼顾高考成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势在必行。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以现行物理教材为基础,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并指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汲取知识,从而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本人就从教以来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设置”要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以现行物理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物理课本中的图片、故事、实验现象、背景知识等教学素材,设计出能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但也要带有目的性,紧扣该章节的知识重难点。寓教于乐中落实重难点。
2.“问题设置”要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延伸是教学向社会大课堂推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拓展,与高考衔接,举一反三。
3.“问题设置”要具有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实践推动物理发展且受益于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抽象、枯燥、单调的物理学知识在头脑中构建由繁化简的知识网络,从而产生主动进行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所任教班级内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物理基础、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等实际情况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兴趣,较大限度地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1.设置问题化繁为简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必须能够将原本抽象、枯燥、单调的物理学知识转化为学生非常熟知和常见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由繁化简的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力学原理相关知识时,笔者就充分做好备课和预案,在课堂上设置了如下问题:乘坐两排轮子的大型客车,坐在哪里较颠簸?在学习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修订)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节的相关物理知识时,可设置如下问题:金星上会看到“旭日西升”吗?下列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行星中,哪两个行星没有自己的天然卫星?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格外注意问题情境设置的这个关键点。比如,在讲解力学相关知识时,设置如下问题:乘坐两排轮子的大型客车,你觉得坐在车厢里哪个部位的座位较颠簸?随后学生们根据物理的力学原理得出了正确答案———坐在较后一排较颠簸。“西湖虎跑泉水”很有趣,装满水杯后,水面能高出杯面,却不溢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学习注意力也高度集中,通过随后的学习终于恍然大悟———泉水比纯水的表面张力大。又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就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金箍棒打妖怪,谁疼?学生们一起回答说:当然是妖怪疼。随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一幅金箍棒苦着脸说:“我也疼!”的画面,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高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对问题进行“层次性”设置,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物理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比如,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物理课开课之前,笔者在预备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备课时,就构思了如下问题设置步骤———首先,调查了解班级内学生的物理学习实际情况,为问题设置做好准备;其次,创设这一章节的物理教学问题情境;随后,围绕教材构思设置问题情境对象、原则、方法、步骤、需要注意的问题、问题设计、应用、效果、反思。
4.问题探究,强化创新思维
教师需要根据所设置的问题繁简、难易程度为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留下充分思考、探索、分析的时间。比如,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分组讨论”、“班级内交流合作”、“举一反三”的思考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创新思维。比如,在验证“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物理定律相关知识时,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弹簧秤、刻度尺等物理实验仪器进行验证和理论推导。从而在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强化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立足新课标,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能力与高考成绩双赢,这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目标。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物理;问题教学法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以现行物理教材为基础,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并指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汲取知识,从而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本人就从教以来运用问题教学法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
一、“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问题设置”要具有趣味性和目的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以现行物理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物理课本中的图片、故事、实验现象、背景知识等教学素材,设计出能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但也要带有目的性,紧扣该章节的知识重难点。寓教于乐中落实重难点。
2.“问题设置”要达到举一反三效果
延伸是教学向社会大课堂推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拓展,与高考衔接,举一反三。
3.“问题设置”要具有生活化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实践推动物理发展且受益于物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生活化,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抽象、枯燥、单调的物理学知识在头脑中构建由繁化简的知识网络,从而产生主动进行物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所任教班级内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物理基础、物理学科学习兴趣等实际情况因素,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从而激发全体学生的物理学科学习兴趣,较大限度地提升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1.设置问题化繁为简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必须能够将原本抽象、枯燥、单调的物理学知识转化为学生非常熟知和常见的现象,从而在学生头脑中由繁化简的知识网络。比如,在学习力学原理相关知识时,笔者就充分做好备课和预案,在课堂上设置了如下问题:乘坐两排轮子的大型客车,坐在哪里较颠簸?在学习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修订)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章节的相关物理知识时,可设置如下问题:金星上会看到“旭日西升”吗?下列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天王星行星中,哪两个行星没有自己的天然卫星?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得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情景
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方面都有着广泛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格外注意问题情境设置的这个关键点。比如,在讲解力学相关知识时,设置如下问题:乘坐两排轮子的大型客车,你觉得坐在车厢里哪个部位的座位较颠簸?随后学生们根据物理的力学原理得出了正确答案———坐在较后一排较颠簸。“西湖虎跑泉水”很有趣,装满水杯后,水面能高出杯面,却不溢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感兴趣,学习注意力也高度集中,通过随后的学习终于恍然大悟———泉水比纯水的表面张力大。又比如,在学习牛顿第三定律时,就设计了一个脑筋急转弯问题:金箍棒打妖怪,谁疼?学生们一起回答说:当然是妖怪疼。随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现出一幅金箍棒苦着脸说:“我也疼!”的画面,让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进行问题设置时,高中物理教师应根据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对问题进行“层次性”设置,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地获得物理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比如,在“牛顿运动定律”这一章节物理课开课之前,笔者在预备运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备课时,就构思了如下问题设置步骤———首先,调查了解班级内学生的物理学习实际情况,为问题设置做好准备;其次,创设这一章节的物理教学问题情境;随后,围绕教材构思设置问题情境对象、原则、方法、步骤、需要注意的问题、问题设计、应用、效果、反思。
4.问题探究,强化创新思维
教师需要根据所设置的问题繁简、难易程度为所任教班级内的学生留下充分思考、探索、分析的时间。比如,教师可通过“一题多解”、“分组讨论”、“班级内交流合作”、“举一反三”的思考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创新思维。比如,在验证“能量守恒定律”这部分物理定律相关知识时,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弹簧秤、刻度尺等物理实验仪器进行验证和理论推导。从而在动手进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对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强化探究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在物理教学活动中要立足新课标,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的能力与高考成绩双赢,这是我们每一个物理教师的目标。
- 【发布时间】2020/5/9 9:50:35
- 【点击频次】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