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兴趣培养的几点做法

 

【作者】 陈士钊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赵镇泔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即爱好;“乐”,就是兴趣了。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学习没有责任感,因此,爱好与兴趣就是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兴趣;创设情境;求知

  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不断培养形成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以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谈谈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同其他学科不一样,数学是一个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小学生一般记忆力较好,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相对要差一些。如果让学生陷入一个他们所认为无休止的计算中,他们则会产生厌恶情绪。而教育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要让主体积极参与其中,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爱好,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老师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分享他们每次取得的一点一滴进步时喜悦的感受,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快感。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给学生主动
  参与的条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创设了为母亲买礼物的情景:母亲节到了,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礼物,(课件演示长方体盒子,并展示长、宽、高),他想用包装纸把礼物包起来,至少需要多大的包装纸,怎样计算呢?你能帮帮他吗?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都希望由自已最先想出来,学生们学习的主体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在不知不觉中投入了数学课堂的思维活动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渴望,主动去探究数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归属心理 
  所谓归属心理,就是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种强烈希望自己成为班集体中重要一员的愿望,他们希望自己被班集体接纳认可,并在集体中表现出来对别人的影响力。这种心理一旦得到满足,他会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为了保住这个位置,他会有更大的兴趣去参加集体活动,争取在活动中不断有出色的表现。数学课堂中满足儿童这种心理较好的方式是倡导合作学习。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情景:教师在讲台上出示一个包装盒,目的是想让学生认识长方体。他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回答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学生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使劲地举得高高的,希望老师能提问到自己,在同学面前能正确回答老师认可的答案来满足表现“自已行”的那种“虚荣”心情。当老师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太有才了”这些话奖给他时,他是多么的高兴呀,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当然也有学生不敢举手,眼睛也不敢看老师,惟恐老师提问到自己,怕因自已不会回答而丢脸。对这样的学生,更要多多关心,先让这样的学生回答一些容易答的问题,并及时肯定赞扬,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在教学中设疑导学,激发求知欲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悬念可以触发学生的求知动机,集中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思维,产生“迫人期待”的教学魅力。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我在教长度单位的换算时,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6、60、600,在这三个数字之间用“=”号连接起来。这时,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这是错的,三个数不可能相等。当时我就对他们诡秘一笑,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三个数是不相等,但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相等呢?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这个悬念时,他们的小脑瓜就动起来了,就会积极地去思考。我们可不可以在三个数字后面加一个单位名称使他们相等?学生恍然大悟,求知的情绪被调动起来,班里气氛一下活跃了。有的学生就会说,老师,数字后面可加上米、分米、厘米;还有的说可以加上元角分。对这些正确的答案要积极鼓励,肯定他们肯动脑筋想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让他们分享成功的愉悦。这时我们可以温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时间概念中,我们还可以以美国著名影片《时光隧道》为例,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刺的前一个小时,如果在这一个小时中,第一分钟做了什么,第二分钟做了什么……第六十分钟做了什么。如果这些事情美国军方都做了,肯尼迪总统就不会遇刺,历史就会被改写。在这一历史回溯中,学生知道了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小时—分钟—秒”,同时知道了很多的知识。有了上面长度单位换算的旧知识的迁移,老师再提出在“1、60、3600”之间用”=”连接起来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很快就可以解决了,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巩固了新学习的知识。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要“因材施教”,教学中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深入挖掘数学精髓,善于把教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再创造”的过程,相信一定能诱发出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这种兴趣将是他们进行再学习的源动力。
  • 【发布时间】2020/5/9 10:13:37
  • 【点击频次】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