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读方式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 导读教学法是相对于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式教学方法而言的。把这种方法运用到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把一堂由教师演主角的讲、读课转变为由学生登台亮相演主角、教师侧面引导演配角的导读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全方位调动学生的积极积性,开启学生的智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辅导下,能较为独立的完成每堂课的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的目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导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义
导读中的‘导’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的创新在于一改过去语文教学中的“讲读”为“导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式,师生之间进行多边交流,通过扎实有序的训练,全面打好读写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教师要多方设法致力于导,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年来,我常采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实施比较设问导读提升阅读效果
导读的方式之一是以问促读。比较导读就是把一篇文章中意思相近、相反或相对的部分相互参照对比,或者是把题材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题材不同的文章,(同一题材主题而不同选材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从而加深理解的一种导读方式。例如《草船借箭》一课中诸葛亮与周瑜等人物之间的鲜明对比,《桂林山水》中水的静、清、绿与山的奇、秀、险的对比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必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来指引思维方向,引导解决问题的途径,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学会怎样读书。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读书,读而后思,思而后问,问而后读,读而后悟,悟而后答,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功夫。这样,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自动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这样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学: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呢?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则是他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二、利用程序导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遵循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从整体着眼,把学生阅读过程划分成一个个小小的部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的深刻的理解,达到对整篇文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例如《桃花心木》一文,我大致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程序导读:1、引导预习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质疑,主动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2、引导细读时,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同时渗透学法指导。3、指导议读,把课文的精彩部分作为训练重点,结合预习中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讨论、交流,议中读,读中议,畅所欲言,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气氛也活跃。学生议结构,议中心,议学法,议重点。这样层层探究,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以上是程序导读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教材或教学目的的需要,程序导读也可以运用变序的方法进行。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可以采用逆推式引导学生学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体现在哪些具体事例上?《凡卡》一课可以采用跳跃式把凡卡写信的内容连成一体等等。
三、善用图示与赏析导读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丰富、语言优美生动的诗歌、散文及记叙文。所谓图示导读,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运用图画、图表、板书、地图等媒体指示思考方向,揭示文章思路,认识文章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借助直观、形象、艺术的图示读书学习、认识事物的一种导读方法。图示导读按其媒体特点,可分为图画导读、图表导读、板书导读、地图导读四种类型。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我们可灵活采用其中任一方法。如《燕子》一文,就可采用了“图画导读”法,让学生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口头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再引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感受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又领略了春景的色彩明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感情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善于在教授新课时,采用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以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教师播放桂林秀丽景色的录像,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之以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桂林神姿仙态的奇丽景色,既使学生饱览了桂林的美景,体验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切感情,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了作者融情于景之中的写作特色。
总之,导读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该课的兴趣,让学生对该课的知识要素掌握得更深。“导”有多种方法,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驾齐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导读方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导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意义
导读中的‘导’是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读的创新在于一改过去语文教学中的“讲读”为“导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方式,师生之间进行多边交流,通过扎实有序的训练,全面打好读写基础的一种教学模式。叶圣陶指出:“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于'导',教师要多方设法致力于导,增强阅读教学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多年来,我常采用的导读方法有以下几种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实施比较设问导读提升阅读效果
导读的方式之一是以问促读。比较导读就是把一篇文章中意思相近、相反或相对的部分相互参照对比,或者是把题材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题材不同的文章,(同一题材主题而不同选材不同的文章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辨别,从而加深理解的一种导读方式。例如《草船借箭》一课中诸葛亮与周瑜等人物之间的鲜明对比,《桂林山水》中水的静、清、绿与山的奇、秀、险的对比等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必须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来指引思维方向,引导解决问题的途径,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学会怎样读书。让学生带着以上问题读书,读而后思,思而后问,问而后读,读而后悟,悟而后答,在提高阅读能力上下功夫。这样,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自动性,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先板书出这样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学: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呢?2、本文的中心句是什么?3、你读了这个故事后受到什么启发?学生根据思考题,认真阅读课文,既抓住了中心句,又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则是他能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竞争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二、利用程序导读促进语文教学质量。
在教学中遵循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的程序,从整体着眼,把学生阅读过程划分成一个个小小的部分,使学生一步一步地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的深刻的理解,达到对整篇文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例如《桃花心木》一文,我大致采用了如下方式进行程序导读:1、引导预习时,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思考质疑,主动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2、引导细读时,抓住重点词、句、段,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基本功训练,同时渗透学法指导。3、指导议读,把课文的精彩部分作为训练重点,结合预习中学生提出的疑问,让学生讨论、交流,议中读,读中议,畅所欲言,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课堂气氛也活跃。学生议结构,议中心,议学法,议重点。这样层层探究,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在逐步养成。以上是程序导读的基本形式。根据不同教材或教学目的的需要,程序导读也可以运用变序的方法进行。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可以采用逆推式引导学生学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体现在哪些具体事例上?《凡卡》一课可以采用跳跃式把凡卡写信的内容连成一体等等。
三、善用图示与赏析导读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感情丰富、语言优美生动的诗歌、散文及记叙文。所谓图示导读,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运用图画、图表、板书、地图等媒体指示思考方向,揭示文章思路,认识文章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借助直观、形象、艺术的图示读书学习、认识事物的一种导读方法。图示导读按其媒体特点,可分为图画导读、图表导读、板书导读、地图导读四种类型。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我们可灵活采用其中任一方法。如《燕子》一文,就可采用了“图画导读”法,让学生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口头描述自己看到的景物;再引导学生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既感受了燕子的活泼可爱,又领略了春景的色彩明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将课文所表达的美的思想、美的意境和美的感情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自己高尚的情趣。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应该善于在教授新课时,采用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以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中,教师播放桂林秀丽景色的录像,伴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辅之以充满激情的诗一般的语言,使学生置身桂林神姿仙态的奇丽景色,既使学生饱览了桂林的美景,体验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深切感情,又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了作者融情于景之中的写作特色。
总之,导读可以调动学生对学习该课的兴趣,让学生对该课的知识要素掌握得更深。“导”有多种方法,不能拘于一法。一堂课中有时独唱一枝,有时并驾齐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发现更多的导读方式,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20/5/9 10:16:16
- 【点击频次】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