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饶红亮

【机构】 湖北省崇阳县第一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区域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问卷调查,总结十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现状及效果,为教育界特别是县级教育局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提供实践参考,并基于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搞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提供一些建议。本文综述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现状、培训模式、培训内容、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并提出了自己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策略;教师信息能力评价体系

  在教育信息化日渐盛行的今天,在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后,教育信息化便成为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学校的重要工作,教育信息化越来越受到全体师生的重视,在2010年国家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以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这些年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区域专题培训、省培和国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通过近十年来的培训情况调查,发现培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通过四个方面来综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培训问题。
  一、 培训现状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信息时代教师必备的素养,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是教育信息化事业顺利进行的基石,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由于地域、经济因素、思想观念的不同,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极度不平衡。一方面是学校或部门负责人的信息化领导力不够,缺乏信息化规划能力,校长的信息意识普遍不强,信息化建设方面不重视软件建设,一味地追求硬件设施的齐全。培训缺乏领导组织,缺乏指导与支持,培训机制不健全,不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持漠视的态度。培训大多是作为一个政治任务来完成。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基础设施设备跟不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场所和机构缺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存在培训师资问题、培训内容问题、培训形式问题、培训考评机制问题。如师资质量不高,培训内容没有明确规定,大部分是根据个人喜好确定培训内容。信息技术培训手段单一,采用“讲授法”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评价脱离教师所任科目,不能真正反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信息素养。从教师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升学指标的压力,中小学教师不注重素质教育,一味追求快速提分,信息技术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摆设、一种形式,并不能带来直接的效益。经验丰富的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存在着极大的阻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最难解决的是教师信念的改变,学习新技术并利用新技术改变教学实践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巨大的挑战。甚至有不少教师还在徘徊要不要利用信息技术的问题。
  二、 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的学习属于成人学习,与儿童少年的学习在学习时间、学习环境、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特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因此培训者要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探索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特定的培训模式。教师培训要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契机。目前比较受教师欢迎的培训模式有案例培训模式和微格教学培训模式,这两种教学模式都以教师的教育教学问题为基础,以解决问题带动教师理念、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教师培训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学科教学实际和经验教训,紧扣教师教学的具体问题,构建适应教师自身发展的分散性自主训练模式,宗旨是通过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任务之中,并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率,最终实现信息素养的提高。利用微课进行混合式学习、线上直播、网络研修等也是培训模式的补充。
  三、 培训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教师虽经过多次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但仍然没有实际效益的原因是没有系统的培训内容作为指导,大多是请一些各方面的专家进行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报告,内容庞杂,没有系统性,参训者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也是不好确定培训内容的因素之一。必须设立专门的培训领导机构,对培训内容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有步骤的系统的实施培训过程。分学科培训和分层培训相结合才能确立有实效的培训内容。
  四、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体系
  由于多年来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评价体系,因此培训效果无法准确的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到底有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也一直没有一个量化标准,这使得无法分层培训,无法做到精准培训,培训内容也无法进行系统性的安排。借鉴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施经验,我建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应建立在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档案的基础之上,通过部署一套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测试系统,题库由县级主管部门确定,题库应具有区域特点,贴近教师的工作实际,比如我校安装的希沃智慧黑板,那题库里就包含有关希沃智慧黑板使用的题目,其它学校安装的鸿合一体机,那么其它学校的教师在测试时就只包含鸿合一体机使用的题目。通过测试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分为四个等级并建档,一级是基础级,是所有在职教职工都必须具备的等级,二级是合格级,所有上讲台的教师都应该达到二级,三级是优秀级,这个级别的教师可以完全胜任信息环境下的教学,是讲公开课的教师的必备级别,四级是讲师级,这一级的教师可以做讲师,可以培训一二三级的教师。通过建立等级档案后再组织不同级别的教师进行精准培训,培训后再测试,从而稳步提升各级别的教师占比,让培训有看得见的效果。另外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应纳入教师年度考核的范围,成为考核的重要指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专门做评估,作为校长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结语: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我们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必须信任教育信息化,依靠教育信息化,通过加强硬件投入、推进软件应用、着力教师培训来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教育智能化、教育现代化。
  作者简介:饶红亮(1972),男,湖北崇阳人,本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26年,崇阳县教育局信息技术专家组成员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2]《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4.13)
  [3]沈红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策略研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6.1
  • 【发布时间】2020/5/9 10:18:02
  • 【点击频次】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