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研究

 

【作者】 劳滢滢

【机构】 广西那坡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运算能力是包含数学素养水平的内容。小学数学的关键发展,计算内容的教学是非常重要和长期的。本文从主要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小学数学计算价值取向。主要目标被认为是“四基”和“四能”。算理和算法是核心内容,会算和用算是核心要求,为此,提出了增强计算教学目标设置的导向性,提高计算教学内容处理的科学性,提高计算教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三个方面的实践思路。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核心素养;基本思路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价值取向
  (一)“四基”和“四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目标
  中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所有计算能力都至关重要。它将被视为三项基本能力之一,数学学习的基础,以及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技能。展开“标准(2011年版)取向课程目标,即从实验稿中“双基”变成了“四基”,“两能”变成了“四能”。小学计算内容的教学是课程目标整体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与其他内容教学密切相关,相互融合。因此,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目标必须建立在“四基”和“四能”的教学基础之上,否则课程目标就无法实现。
  (二)算理和算法: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了追求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了解计算算法,掌握计算算法,指导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该标准(2011年版)规定,学生不仅应监督技能操作的程序和程序。而学生需要了解程序和程序的原则。 同时让学生了解程序和步骤的原则。 因此,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必须让学生遵循“理性”进入“法律”,使学生不仅“了解真相”,而且“知道为什么”,以达到以“理”驭“法”、“理”“法”相融的要求。
  (三)会算和用算: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要求  
  中国的教育学表明,知识获取过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的理解,第二阶段是知识的巩固和记忆,第三阶段是知识的使用。根据知识获取阶段理论的观点,在小学数学计算中,学生对计算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可以概括为学生的计算; 学生使用计算知识(即第三阶段,包括练习,作业和计算知识和技能反馈),可以概括为让学生使用计算。因此,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核心要求必须教会学生计算和扩大学生的计算。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基本思路
  (一)增强计算教学目标设置的导向性
  教学目标是指预期的学习成果。学生是教学目标或教师主题的主题,考虑到学生学习成果的期望。教学目标在指导,指导和指导教学活动评估中发挥作用。 在计算和呈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成果的知识进行分类,并努力使目标明确,具体,可观察和可衡量。一旦教师确定了预期的学生成绩,他或她就可以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的方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
  《标准(2011年版)》在附录1中呈现了两类行为动词,一类是描述结果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术语。另一类是描述过程目标的行为动词,包括“经历、体验、探索’,等术语。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以采用三种策略来选择教学策略:一是迁移和转化策略。 充分利用学生的多位数乘法数字和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的口语计算乘法,引导学生将两位数的多位数乘法转化为学习的知识来解决;第二个是直觉和抽象策略的结合。使用点图和其他直观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术,观察抽象算法如点图,算法合并过程; 第三是实践和强化战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对数学和过程的理解得到了加强,以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设定和呈现目标,一个是澄清学生学习什么,如何学习; 第二是了解老师教什么,怎么教; 三是针对性,开展相关评估,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和学习的深刻反思。
  (三)提高计算教学内容处理的科学性
  小学阶段计算内容的联系非常紧密。 教科书以清晰明了的方式编写,各学科的标准要求不同。例如,小学数学的二年级是“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研究内容是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垂直计算方法,一个十进制加法和减法,四个整数运算和整数运算。添加法则,减法的性质及其简单的操作,小数的含义和性质被安排,其研究内容也是学习混合算术知识的重要依据。该排列有三个主要内容,即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十进制加法和减法的混合运算,以及十进制的整数加法则。这种安排突出了小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则,并强调原始知识和经验的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
  在提高计算教学内容处理的科学性方面,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从了解教材的写作意图,全面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在人民教育版的三年级,“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学习内容是整本教科书的重点。它是未来学习三位多位数和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准备分部研究,其中除数是两位数,其作用在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的学习是举足轻重的。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处理过程中,应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各种情境,识别学生知识学习的“增长点”,并采用多种表征(行动表征,代表性表征)。语义表征,数学符号表示。帮助学生理解算术,掌握算法,积累相关的活动经验,使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形成成长素养。
  二是从关注计算知识本质上,科学处理教学内容。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0页“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的学习内容,多位数乘一位数是用一位数分别去乘另一个乘数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与笔算加、减法是不同的。教学“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不进位)”一定要紧紧围绕理解笔算算理和掌握笔算算法两项内容进行,在计算教时要从知识本质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背景及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引导学生利用摆小棒、涂方格纸等直观(下转第76页)(上接第77页)的方式,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或算式表达计算思考过程,沟通算理与算法,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使学生能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中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按分数划分数字”一书中,尽管有四种推导分数法的方法(如使用不变定律推导出来),教科书没有完全概括。通过联系实际问题,进行细致地分析,采取合情推理方式,推导“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这样编排,是基于学生认知水平的一种体现,避免了利用商不变规律进行推导等方式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因此,在处理教材中,应该充分地研究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地优化计算内容,加强直观教学,结合实际的操作和图形语言,以帮助学生探索和理解算理,归纳和掌握算法。
  (三)提高计算教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教授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一书中指出:把握数学本质+研究学生一有效教学。实际上,数学运算是数学活动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演绎推理的一种形式,是得到数学结果的重要手段。提高计算教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哪,即教学目标; 学生的出发点,即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 如何引导学生从头到尾,即课堂教学过程; 创建什么样的学习条件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即教学方法,技术和媒体选择。
  总  结
  从核心素养出发,着力提高计算教学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可以从关注学生“爱算”、“会算”和“用算”三个方面入手,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去探索、研究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可采用“情知引算、活动研算、练用促算、拓展延算”四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积累良学习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内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探析[J].岑瑞洁.小学教学参考.2016(12)
  [2]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探究[J].宋飞跃.课程教育研究.2016(04)
  [3]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创新化思路[J].庄智君.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8)
  [4]提高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有效措施[J].郭淑娜.课程教育研究.2013(24)
  [5]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J].涂传银.亚太教育.2016(35)
  [6]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J].曾启润.西部素质教育.2016(24)
  [7]浅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薛敏.中国校外教育.2017(05)
  [8]谨防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虚惫现象”[J].邵宽云.基础教育研究.2017(02)
  [9]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三个结合”[J].范正琴.基础教育研究.2017(08)
  [10]浅谈对小学生数学计算兴趣的培养[J].王淑香.中国校外教育.2017(20)
  • 【发布时间】2020/5/9 10:23:15
  • 【点击频次】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