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有效课堂教学小学数学兴趣课的形式
【关键词】 ;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后,我深深体会到:唯有让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才会事半功倍!而要想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兴趣是关键,要提高兴趣,心情愉快是良方。有效课堂教学小学数学兴趣可采用如下几种形式。
一、故事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讲故事又是很好的教育形式。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利用好奇心理,紧扣内容,创设情景,讲述一些故事,不但可以活跃气氛,使学生乐学,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做知识的发现者。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有0的除法”,例题是216÷2。在进行竖式计算教学时,我想方设法编了一个故事渗透到教学中:从前有一个土豪,他有两个淘气的儿子。一天,那土豪买回216颗棒棒糖,准备平均分给两个儿子。每个儿子先分到100颗,余下16颗,谁知两个儿子都争着要10颗。你们说余下的每个人能分到10颗吗?为什么?在引导学生理解16里面只有1个10和6个1,不可能平均分给2人每人都得到1个10之后。再启发学生十位上为什么要商0、个位上商8。由于我边讲故事边板演计算过程,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味”而兴趣倍增,掌握数理和计算方法就比较容易。
二、游戏式
如果说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那么课堂游戏更是学生的喜爱,教师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也能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压力。如我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通过例题的教学和习题的练习后,学生便初步掌握了解题方法。这时,部分学生便出现松弛状态,我立即借助游戏活动,由班长分别选派9名男女同学进行游戏比赛。我把准备好的小木棒分给每个小组参赛的5个同学,每人2根,另外4个同学每人11根。要求各组同学把本组现有的小木棒分到每人的根数相等,快者为胜。开始时,各组的同学都在激烈地进行分棒,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把小木棒紧抓在手里,不知怎么分好,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很久才能分到每人的根数相等。游戏结束后,我便启发他们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这时,他们若有所悟,要求重新进行游戏。这次,有的小组先把各人手上拿着同样多的小木棒,再把多余的拿出来平均分配。随后,各小组的分配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都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赛一赛。通过游戏,既牢固掌握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更可锻炼同学们的心算速度。一节课,就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了。
三、比赛式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个性,如果教师把学习内容寓于各种比赛之中,那么,学生参与意识很容易得到较好的发挥。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中,教6的乘法口诀后,为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更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我组织了“小比赛”。一听说是比赛,同学们一个个直起了腰杆,瞪大了眼睛。首先,我亮出了写有“看谁说得又对又快”的卡片纸。接下来,我用电子白板出示抢答的内容,并宣布比赛正式开始。
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小比赛”结束后,优胜者兴高采烈地捧走了小红花奖。学生通过比赛,不但巩固已学知识,而且在愉快中提高各种能力。
四、幽默式
风趣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幽默的一句话,风趣的一个例子,常常使学生开怀大笑而秩序井然。例如,在讲第十册第二单元《比例尺》一课时,我对学生说:“我的‘法力’无边”,能够不过河而知河长,不上山而知山高,甚至世界上任意两个地方间的实际距离我都能知道。”学生听后,有的窃笑,有的以为我在吹牛呢,我接着向学生解释:“我的‘法宝’就是求实际距离的解题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意义就可以解决有关两点间的实际距离问题,如果同学们也掌握了这一知识,也可以像老师那样准确、迅速地算出来。”学生们听了释怀微笑,恍然大悟。巩固练习时,我将几道求实际距离的习题配上有趣的测量内容让学生计算,尽管都是些枯燥繁杂的数字计算,学生们却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有些同学还边做边说:“现在人也‘法力’无边!”
五、表演式
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乘法的初步认识既是一个数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上课了,我将早以准备好的三顶“小白兔”帽子,学生顿时兴奋起来。“谁愿意上台扮演小白兔?”话音刚落,“我”、“我”、“我”、“老师,我来”......声音此伏彼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便进入紧张而有趣的表演活动之中了。“讲台上站着几只小白兔?”“三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每只小白兔有几只耳朵?”“有两只耳朵,同学们答得很流利”。“谁能列出算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真没想到,在这节“表演课”上,“小白兔”竟神奇地激发出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六、猜谜式
在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运用谜语来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习兴趣起着良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新课我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已一个信封让同学们展示,信封里面什么都没有,用“0’来表示,我往信封里放1支粉笔,问同学们:“信封里有多少支粉笔?”“有1支”,“用数字1来表示”,我再往信封里放3支粉笔,问同学们:“信封里有多少支粉笔?”“有3支”,“用数字3来表示”;接下来我在讲台边背着同学们往信封里装粉笔,然后拿这半袋的粉笔在讲台上摇,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装有多少支粉笔?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回答:“5支、10支、15支、30支......100支”,有的同学说:“袋里有多少支粉笔准确数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袋里的粉笔支数肯定大于1小于100、大于10小于50......”,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但是袋里到底有多少支粉笔谁都无法说出准确的数字,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我引导同学们,“看得见且确定的数用数字来表示,看不见且不能确定的数用字母来表示,所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个内容。”“刚才信封里的粉笔我们可以用26个字母中任何一个字母来表示”。为了解开同学们刚才猜粉笔的支数是否正确,我把粉笔倒出来当面数一数,总供有36支。那么如果用字母a来表示袋里所有粉笔支数,a就等于36。通过这样猜谜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高,主动性更强,自主合作学习效果更明显,课堂气氛自然而然活跃起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七、歌谣式
小学生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一些枯燥的公式、运算复杂的算式等改编成数学歌曲,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记忆的方法,因为抽象的东西总是容易被遗忘,而歌曲的旋律却常常使人终身难忘。如在教一年级上册“1-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为了加深小学生的认识与记忆,我把它编成《数字歌》:“一像树枝细又长;二像小鸭水上漂;三像一只小耳朵;四像小旗随风飘;五像衣钩墙上挂;六像豆芽开心笑;七像镰刀割小麦;八像两个小圈圈;九像蝌蚪小尾巴;十像筷条加鸡蛋。让学生在歌唱中轻松愉快地把10以内的数牢记在心里。”再如教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时,我把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配上《小燕子》的曲谱,让学生咏唱,这种歌谣式教学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记忆的效率。
一节数学兴趣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差,回答问题不主动,整个课堂教学处于沉闷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兴趣课的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故事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讲故事又是很好的教育形式。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利用好奇心理,紧扣内容,创设情景,讲述一些故事,不但可以活跃气氛,使学生乐学,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让学生做知识的发现者。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有0的除法”,例题是216÷2。在进行竖式计算教学时,我想方设法编了一个故事渗透到教学中:从前有一个土豪,他有两个淘气的儿子。一天,那土豪买回216颗棒棒糖,准备平均分给两个儿子。每个儿子先分到100颗,余下16颗,谁知两个儿子都争着要10颗。你们说余下的每个人能分到10颗吗?为什么?在引导学生理解16里面只有1个10和6个1,不可能平均分给2人每人都得到1个10之后。再启发学生十位上为什么要商0、个位上商8。由于我边讲故事边板演计算过程,学生学起来感到“有味”而兴趣倍增,掌握数理和计算方法就比较容易。
二、游戏式
如果说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那么课堂游戏更是学生的喜爱,教师把学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通过各种各样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感情,也能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压力。如我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时,通过例题的教学和习题的练习后,学生便初步掌握了解题方法。这时,部分学生便出现松弛状态,我立即借助游戏活动,由班长分别选派9名男女同学进行游戏比赛。我把准备好的小木棒分给每个小组参赛的5个同学,每人2根,另外4个同学每人11根。要求各组同学把本组现有的小木棒分到每人的根数相等,快者为胜。开始时,各组的同学都在激烈地进行分棒,有的同学不知所措,把小木棒紧抓在手里,不知怎么分好,在同学们的加油声中,很久才能分到每人的根数相等。游戏结束后,我便启发他们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这时,他们若有所悟,要求重新进行游戏。这次,有的小组先把各人手上拿着同样多的小木棒,再把多余的拿出来平均分配。随后,各小组的分配速度一次比一次快。其他学生也跃跃欲试,都想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赛一赛。通过游戏,既牢固掌握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规律,更可锻炼同学们的心算速度。一节课,就在快乐的游戏中结束了。
三、比赛式
争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个性,如果教师把学习内容寓于各种比赛之中,那么,学生参与意识很容易得到较好的发挥。在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中,教6的乘法口诀后,为了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更为了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我组织了“小比赛”。一听说是比赛,同学们一个个直起了腰杆,瞪大了眼睛。首先,我亮出了写有“看谁说得又对又快”的卡片纸。接下来,我用电子白板出示抢答的内容,并宣布比赛正式开始。
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3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4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5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小比赛”结束后,优胜者兴高采烈地捧走了小红花奖。学生通过比赛,不但巩固已学知识,而且在愉快中提高各种能力。
四、幽默式
风趣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幽默的一句话,风趣的一个例子,常常使学生开怀大笑而秩序井然。例如,在讲第十册第二单元《比例尺》一课时,我对学生说:“我的‘法力’无边”,能够不过河而知河长,不上山而知山高,甚至世界上任意两个地方间的实际距离我都能知道。”学生听后,有的窃笑,有的以为我在吹牛呢,我接着向学生解释:“我的‘法宝’就是求实际距离的解题方法,运用比例尺的意义就可以解决有关两点间的实际距离问题,如果同学们也掌握了这一知识,也可以像老师那样准确、迅速地算出来。”学生们听了释怀微笑,恍然大悟。巩固练习时,我将几道求实际距离的习题配上有趣的测量内容让学生计算,尽管都是些枯燥繁杂的数字计算,学生们却信心百倍,干劲十足。有些同学还边做边说:“现在人也‘法力’无边!”
五、表演式
对于小学二年级学生来说,乘法的初步认识既是一个数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上课了,我将早以准备好的三顶“小白兔”帽子,学生顿时兴奋起来。“谁愿意上台扮演小白兔?”话音刚落,“我”、“我”、“我”、“老师,我来”......声音此伏彼起。接下来,教师和学生便进入紧张而有趣的表演活动之中了。“讲台上站着几只小白兔?”“三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每只小白兔有几只耳朵?”“有两只耳朵,同学们答得很流利”。“谁能列出算式?”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真没想到,在这节“表演课”上,“小白兔”竟神奇地激发出学生们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六、猜谜式
在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运用谜语来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习兴趣起着良好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数”时,导入新课我采用猜谜语的形式进行。首先将已一个信封让同学们展示,信封里面什么都没有,用“0’来表示,我往信封里放1支粉笔,问同学们:“信封里有多少支粉笔?”“有1支”,“用数字1来表示”,我再往信封里放3支粉笔,问同学们:“信封里有多少支粉笔?”“有3支”,“用数字3来表示”;接下来我在讲台边背着同学们往信封里装粉笔,然后拿这半袋的粉笔在讲台上摇,让学生猜一猜,信封里装有多少支粉笔?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回答:“5支、10支、15支、30支......100支”,有的同学说:“袋里有多少支粉笔准确数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袋里的粉笔支数肯定大于1小于100、大于10小于50......”,大家讨论得十分热烈,但是袋里到底有多少支粉笔谁都无法说出准确的数字,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我引导同学们,“看得见且确定的数用数字来表示,看不见且不能确定的数用字母来表示,所以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用字母表示数》这个内容。”“刚才信封里的粉笔我们可以用26个字母中任何一个字母来表示”。为了解开同学们刚才猜粉笔的支数是否正确,我把粉笔倒出来当面数一数,总供有36支。那么如果用字母a来表示袋里所有粉笔支数,a就等于36。通过这样猜谜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更高,主动性更强,自主合作学习效果更明显,课堂气氛自然而然活跃起来,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七、歌谣式
小学生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一些枯燥的公式、运算复杂的算式等改编成数学歌曲,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是一种很好的辅助记忆的方法,因为抽象的东西总是容易被遗忘,而歌曲的旋律却常常使人终身难忘。如在教一年级上册“1-10的认识和加减法时”为了加深小学生的认识与记忆,我把它编成《数字歌》:“一像树枝细又长;二像小鸭水上漂;三像一只小耳朵;四像小旗随风飘;五像衣钩墙上挂;六像豆芽开心笑;七像镰刀割小麦;八像两个小圈圈;九像蝌蚪小尾巴;十像筷条加鸡蛋。让学生在歌唱中轻松愉快地把10以内的数牢记在心里。”再如教四年级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时,我把运算的顺序和计算的方法配上《小燕子》的曲谱,让学生咏唱,这种歌谣式教学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记忆的效率。
一节数学兴趣课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在小学阶段,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差,回答问题不主动,整个课堂教学处于沉闷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灵活运用兴趣课的各种形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发布时间】2020/6/10 16:00:16
- 【点击频次】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