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作者】 李 林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烈面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促其“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
  一、创设情景,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新课程理念是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首要特征与发展趋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注重数学课堂中的生活化的数学理念遵循了儿童生活的逻辑,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它从儿童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具有鲜活的教改生命力。
  一是创设“生活情景”,引出数学问题。
  新课标指出: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即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此引入新课将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例如:在教学“购物”我让学生做售货员和顾客,通过对原有货物、卖出货物以及剩下的货物的体验,加强对退位减的理解。学生的兴趣高,参与面广。接着让学生针对情境互相编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
  二是联系“生活经验”,探究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十几减9”这一部分知识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而是一种旧的知识,因为在他们的生活中早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当出示主题图中买气球的画面,以“还剩几个气球?”作为问题情境,引入算式“15-9=?”以后,有位教师就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思考,让他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来计算“15-9=?”的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用较直观的点子图数出结果,有用破十法求出结果,也有用做减想加求出结果,还有的用减的方法求出结果……由于学生用足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因此,课堂中探究的气氛浓厚,学生的情绪饱满,教学效果也较好。
  三是回归“生活实践”,解决数学问题。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的价值,促其“数学化”。例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就先让学生在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学生激烈的争论中结束了这堂课。
  二、走进生活,促使生活情景“数学化”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学生生活情景、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研究表明: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认识生活世界。
  例如:在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里与银行有哪些业务往来(如缴电话费,电费,水费,天然气费等)第二、让学生到银行、信用社、邮电局去调查当前的年利率和利息税的计算方法,比较各银行的贷款利率。交给他们实际任务:1、算一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1年的利息。2、假如家里要买房贷款10万元,请你选择银行和贷款种类。这样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培养了自觉地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带着孩子们走进数学的天地,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课内外知识与生活相连,让学生感知生活,让学生亲近数学,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做数学”、“用数学”和“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让数学回归“生活化”。数学与哲学一样,既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表面看似抽象,晦涩难懂,高深莫测,但它却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学好数学,能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而且更有效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喜欢数学并尽情享受数学带给我们的便利和美感。
  • 【发布时间】2020/6/10 16:03:19
  • 【点击频次】303